中評社北京7月24日電/當前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餘額已超20萬億元。7月20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理財新規”)。與今年4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共同構成銀行開展理財業務需要遵守的監管要求。
銀保監會表示,發布實施“理財新規”,既是落實“資管新規”的重要舉措,也有利於細化銀行理財監管要求,消除市場不確定性,穩定市場預期。機構預計,商業銀行“理財新規”有利於增強銀行資金募集能力,之前的理財產品規模下行勢頭有望得到改善。
投資門檻降至1萬元
“理財新規”主要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提出了十大要求,其中第一條便與投資人息息相關:“商業銀行發行公募理財產品的,單一投資者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1萬元人民幣。”
作為一項重要調整,“理財新規”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分析認為,投資門檻降低,意味著銀行理財的客戶範圍擴大,有利於增強資金募集能力,做大行業規模。
華泰證券宏觀研究員李超指出,理財產品購買門檻降低,有助於提高理財在投資者資產配置中的相對吸引力,擴大銀行理財客戶範圍、吸引資金流入理財資金池,緩解商業銀行的負債端壓力。
而針對保本理財和結構性存款,“理財新規”明確,已發行的保本理財將統一歸口為結構性存款或其他存款管理,結構性存款業務需要衍生品資格。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結構性存款在國際上普遍存在,在法律關係、業務實質、管理模式、會計處理、風險隔離等方面,與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存在本質差異,要納入銀行表內核算、計提資本和撥備等。
這意味著,保本理財產品將退出銀行理財市場,未來投資者在銀行買不到“保本理財”這一品種了,已經發行的保本理財將視作存款管理。
實際上,受“資管新規”影響,很多銀行將結構性存款當成保本理財的良好替代品,今年上半年結構性存款發行量及規模大增,其中出現了一些假的結構性存款。根據“理財新規”,銀行需要有衍生品交易資格才能發行結構性存款,可以避免一些沒有資格的銀行發行假的結構性存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