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每天晚上看到這些穿著紅馬甲的人,和民警一起在路上巡邏,就覺得心裡很踏實,特別有安全感!”去年5月份以來,浙江寧海縣岔路鎮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多了一道令人安心的“紅色”。這支由村幹部、公益活動成員、網格員、個體戶、工人、農民等社會各界群眾普遍參與的“陽光義警”志願服務隊伍,也是寧海普法志願隊伍的一支新生力量。
據了解,“陽光義警”自成立以來,累計開展矛盾糾紛排摸調處30餘次,化解矛盾糾紛87起,參與普法教育宣傳2萬餘人次,義務夜巡1.5萬餘人次,成為了基層法治力量的重要補充。
寧海地處沿海發達區域,但農業人口占比大,鄉村治理的新情況、新問題也更加先發、更加集中,傳統的鄉村治理機制、治理方式均面臨挑戰。“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鄉村不可避免出現‘空心化’現象,另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大量資本、項目、人才回流鄉村,鄉村越來越期待有效治理。”寧海縣委主要負責人說,這一城鄉間的雙向“拉扯”,倒逼我們探索鄉村法治建設。
寧海先行先試,以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為契機,按照“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要求,運用法治、德治、自治“三治”理念,構築社情民意發現機制、群眾訴求辦理機制、權力監督約束機制、幹部作風保障機制“四位一體”的基層治理體系,基層治理邁向長效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小清單立規矩解決大問題。農村基層幹部手中的權力如何界定?侵害農民利益的“蒼蠅式”腐敗怎麼防?“小官巨貪”怎麼避免?2014年,寧海給出自己的破題之舉,在全國率先推行“小微權力”規範化運行,界定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幹部權力,從源頭上把農村基層權力關進“籠子”,本質上是為鄉村治理“立了法”。實施4年多來,共開展18批次村級重點項目專項監督,累計節約資金2600餘萬元,村級項目規範快速推進。如今,寧海還引入大數據,構築起一個數據全面導入、項目全程跟蹤、預警及時生成、整改迅速落實的動態環閉監管體系,為村級小微權力監督插上“雲翅膀”。
普法網精准入戶,掃除鄉村普法盲點。寧海試點普法聯片入戶制度,通過網格化普法,構建網格員、調解員、法律顧問的普法模塊,並結合“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打造按需普法、菜單式普法,滿足群眾對法律服務的需求。一市鎮纜頭村作為寧海縣首個“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以黨建引領創設“五有”學法陣地,改善了黨群關係,也打通了送法下鄉“最後一公里”。
基層法治的發力點在於共建共治。寧海挖掘社會普法資源,以群團、企業、商會等社會普法力量為基礎,讓更多有專業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參與進來,初步構建完成政府主導推動、社團自主運作、社會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在寧海,“老何說和”專職人民調解室可謂家喻戶曉。調解室聘請群眾威信高、人文地緣熟、法律政策精,熱心調解工作的黨員幹部、教師、退休的政法工作者以及新寧海人當“老娘舅”,用百姓熟悉的面孔、親切的方式來化解他們的煩心事、鬧心事。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縣“老何說和”調解室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32160件,調處成功31980件,成功率達99.4%。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