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製造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產業分工優勢不斷鞏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環節。 |
中評社北京4月4日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化發展等提出了要求。這為我們更好構建和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指明了方向。在此進程中,需牢牢抓住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推進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不斷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一)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文章分析,什麼是現代產業體系?怎樣理解現代產業體系?
我們認為,現代產業體系是指各產業協調融合發展的產業形態及網絡體系。其主要特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產業網絡化融合化發展,各產業之間能夠較好地融合互動,互相支持、互相促進,比如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二是生產方式現代化高級化,有比較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能夠達到較高的生產效率,可以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三是生產過程綠色化,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一個國家的產業體系是不是先進、是不是現代化,最主要的衡量標準是:主要產業能否提供較高的附加值,能否為勞動者提供較高的報酬,能否保持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從這個角度看,完善現代產業體系需以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關鍵。
國際產業競爭的主要領域是製造業。製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一國的製造業強,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就可以有較大的話語權;一國的製造業弱,特別是一些重點產業存在“短板”,就有可能被競爭對手“卡脖子”。在經濟的主要產業中,服務業雖然比重高、規模大,但其一般具有生產地和消費地同時發生的特點,且服務業的主要消費者是境內群體,並不容易形成主要的國際競爭力。近年來,交通、教育、金融等各種形式的服務貿易加快發展,但服務貿易的規模仍遠小於貨物貿易。相比之下,製造業具有生產規模大、生產技術進步快、較少受資源條件限制等特點,是國際競爭的核心領域。
製造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升人民福祉。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要求解決溫飽問題,而且要求物質和精神產品的供給質量不斷升級,這對各個產業的發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現實地看,社會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需要製造業提供有力支撐;包括醫療在內的許多服務行業的發展質量,也與製造業的發展質量息息相關;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業升級改造等,都離不開製造業的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產業分工優勢不斷鞏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環節,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製造基地和產業集群,成為全球重要的生產製造中心。但也要看到,中國製造業整體上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在勞動生產率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產業基礎能力相對較弱,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
文章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求“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可見,完善現代產業體系,關鍵是要回答好如何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這個問題。對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實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