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8日電/“市場自身的不確定性”是一般性規則下的不確定性,而“干預市場產生的不確定性”是背離規則產生的不確定性。前者是市場內在的、固有的屬性,無法消除;後者不是市場固有的,是人為的,是必須消除的。
在過去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世界經濟造成很大的困擾,那麼,未來經濟是否還會遇到類似的衝擊,這是不確定的。人們都希望經濟運行平穩,盡量消除導致不確定性的因素,特別是希望在牛年不要出現“灰犀牛”。那麼,如何認識不確定性,又如何才能消除不確定性?下面首先簡要談一下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區分,然後談兩種不確定性。
我們知道,不確定性不同於風險。風險是對事件的結果是什麼不知道,但出現結果的概率是可以計算的事件而言的,如扔硬幣這種類型的事件。而不確定性是對“結果是什麼不知道,結果發生的概率也不知道”的事件而言的,這種事件的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歸到一個集合中,沒有概率可以計算,或者說,不能計算發生的頻率。
“不確定性”事件之所以沒有概率,是因為這種事件源於人的行為。人可能腦子一閃,就決定做某事,他產生某個想法不是由外部事件決定的,他人不能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或他過去的行為預見他未來的行為,因此也就無法計算他採取某種行為的概率。而“風險”所對應的事件不是人的想法產生的,或者說,不是人的行為的直接結果,如各種自然災害。這類事件可以通過統計的方法確定發生的頻率。對“風險”事件,可以通過投保的方式去對付,而“不確定性”事件,則沒有保險可以買。
我們常說“市場有風險”,其實準確地說是“市場有不確定性”,因為市場是由人的行為構成的。對參與市場的具體個體來說,這種不確定性構成機會和挑戰。對市場整體而言,不確定性無所謂機會或挑戰,因為它是市場固有的特征,沒有不確定性,也就沒有市場。企業家的天職就是應對不確定性,企業家的決策就是不確定性下的決策。奈特認為企業家建立的企業組織就是應對不確定性的安排。在企業中,通過委托代理機制,把不確定性分解、分散到不同主體。
但在真實世界中,除了有這種固有的不確定性外,市場還有另外一種不確定性,就是政府干預產生的不確定性。干預之所以具有不確定性的性質,是因為它也是一種“人的行為”。這種行為使市場產生系統性的擾動,其程度之大遠非企業家的行為可以比。這是因為企業家的行為一般是遵循市場規則並受市場法則約束的,而政府的行為則是可以背離市場規則並不受市場規則約束的。
換句話說,一種是市場規則下的不確定性,另一種是破壞市場規則的不確定性。市場固有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家來說不是傷害,而這種破壞規則而產生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家來說則是構成真正的傷害。因為不受規則約束的行為製造了虛假的信號,使企業家的判斷發生系統性的錯誤。比如,它使企業家難以區分人為製造出來的繁榮與真實的繁榮,企業家也不知道政府會採取多大的力度來調控經濟,以及什麼時候開始調控等等,這樣就增加企業家經營的不確定性。
市場自身的不確定性並不可怕,因為市場有盈虧機制糾正企業家的錯誤,使企業家的錯誤不會被放大,也就是說市場自身的不確定性是“收斂型”的,是趨向均衡的。但政府製造的不確定性就不一樣,它是“放大型”的。這是由於政府行為不受盈虧約束,其錯誤很難被糾正。政府為了解決自己製造的問題,會進一步採取干預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用一個更大的錯誤掩蓋之前的錯誤,這就是螺旋式干預。其結果是破壞了市場的自我糾正功能。當這種自我糾正功能喪失之後,經濟只有到了突然崩潰,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時才會被糾正。這就是嚴重的系統性危機。在嚴重的危機沒有出現之前,它可能不會被人意識到。
這樣,我們也把不確定性分為“市場具有自我糾正能力時的不確定性”與“市場失去糾正能力時的不確定性”。在一個受到干預的市場中,企業家要同時面對這兩種不確定性,如前所述,後者才是真正具有危害性的不確定性,也是企業家沒有能力去對付的。市場自身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家來說是利潤機會,在這種不確定性下,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但失敗者也會從他人的成功中受益,大眾的生活水平總體上是在不斷提高的。但政府干預產生的不確定性是破壞性的,是消極的,它只是使靠近政府權力的人受益而損害大眾的利益。
我們把不確定性區分為“市場自身的不確定性”和“干預市場產生的不確定性”。我們也把“不確定性”與“規則”聯繫了起來,即“市場自身的不確定性”是一般性規則下的不確定性,而“干預市場產生的不確定性”是背離規則產生的不確定性。前者是市場內在的、固有的屬性,無法消除;後者不是市場固有的,是人為的,是必須消除的。
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