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智能+”戰略,推動產業深度融合。在發達國家的工業化以及我國工業化的大部分時間裡,工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其自身技術創新而持續形成的動力。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了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又推動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深度融合、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賦能工業的重要力量,服務化轉型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十四五”時期,我國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也應從推動一些特定產業部門產值比重的提高,轉向促進工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大力推動“互聯網+製造”“智能+製造”,加快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型,既重視數字經濟的模式、業態創新,又著力促進數字經濟為實體經濟賦能,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傳統產業的創新能力以及效率和效益。
推進全面開放,增強全球價值鏈掌控力。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由於企業實力相對較弱、技術水平相對較低,我國主要通過發揮比較優勢、以貿易為主的方式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和企業實力的壯大,中國企業已經具備了通過直接投資方式進行深度國際化的能力,而國內要素成本的快速上漲也給中國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提出了“優化國際化布局”的要求。“十四五”時期,需繼續優化各個產業部門在國內不同發展水平區域間的布局,並且通過國際產能合作、綠地投資、跨國併購等模式加強和優化中國工業企業在全球的布局,逐步構建有中國參與的、最大程度實現雙邊或多邊共贏的國際製造業分工新框架。同時,利用我國在數字技術方面的優勢,構建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全球製造網絡,進而培育一批全球價值鏈的旗艦企業、“鏈主”企業。
高度關注未來我國工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十四五”時期,我國工業的發展需立足於傳統產業規模大、吸納就業多的現實條件,著眼於應對新挑戰與搶抓新機遇,提升存量與開拓增量並舉,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前沿技術產業。可考慮在以下幾個重點領域切實發力:
一是新科技驅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需加快推動先進技術、前沿技術的工程化轉化和規模化生產,在搶占新興產業發展先機的同時,力爭形成一批不可替代的產品,破解“卡脖子”的制約。
二是應用數字技術的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好應用數字技術的智能製造產業,是提升製造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目前,汽車、家電等行業的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其他行業也在加快推動自動化和信息化進程。雖然在政府層面的政策制定、企業層面的轉型升級、研究層面的技術突破都將智能製造作為重點支持的方向,但我國智能製造在實際應用上還處於起步階段。缺乏專業化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提供商,成為阻礙工業智能化轉型的主要障礙之一。加速培育應用數字技術的智能製造產業,不但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而且該產業本身亦有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巨大潛力。
三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製造產業。綠色製造是指既保證產品質量和生產成本,也能兼顧環境影響和資源使用效率的先進製造模式。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後期和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階段,工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要載體在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制約著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實現工業集約型增長,加速推進綠色製造,不僅有利於維護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自主性,而且由於工業節能減排潛力大、技術和市場條件相對較好,能夠產生更顯著的效果和廣泛影響,並催生新的產業部門。
四是高效帶動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堅持發展高效帶動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方面,應堅持發展具備國際競爭優勢、吸納就業能力較強的電子產品組裝、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通過加速行業整合、減輕企業負擔、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等綜合措施,進一步推動勞動密集型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另一方面,需利用數字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拓展產品應用空間,創造更多需求市場,以此穩定和增加新的就業崗位。
五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消費品產業。充分挖掘內需,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消費品產業,不僅有利於減輕國民經濟對出口、投資的依賴,為保增長貢獻力量,也有利於更好適應科技創新浪潮,為我國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掌握主動提供條件。可圍繞消費需求旺盛、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新型消費品領域,重點發展適應消費升級的下一代移動通信終端、超高清視頻終端、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消費級無人機等新型信息產品,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智能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等前沿信息消費產品。鼓勵企業深度挖掘用戶需求,加強創新設計,豐富產品種類,創新營銷手段,拓展個性化定制、增值信息服務等服務型製造內容。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史 丹 李曉華 李鵬飛 鄧 洲 渠慎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