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1日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一批新技術新業態脫穎而出,也催生了新就業形態。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代表委員建議制定規範“新就業形態”的相關法律。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業態雖是後來者,但依法規範不要姗姗來遲,要及時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時補齊,在變化中不斷完善。
人民日報發表時評文章表示,就業向來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無論“六穩”還是“六保”,就業都被擺在突出位置。疫情防控期間,核酸檢測員、社區網格員、在線學習服務師、信息安全測試員、互聯網營銷師、老年健康評估師……一批新就業形態脫穎而出,在為人們的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讓許多人的就業和創業有了着落。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新的就業形態不斷孕育,越來越多勞動者依托互聯網為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並獲取勞動報酬或收入。把新就業形態培育好,是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內容。
文章分析,與傳統就業方式相比,新就業形態特別是互聯網新就業形態,在勞動關係、技術手段、組織方式、就業觀念等方面,都表現出較大差異。從雇傭關係到合作關係、從操作機械設備到擁抱信息技術、從定時定點勞動到隨時隨地工作,新就業形態彰顯勃勃生機,展現出靈活性強、包容性強、自由度高等特點,在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就業彈性、增加勞動者收入等方面,發揮著傳統就業形態難以替代的作用。在疫情防控中,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不僅使日常物資供應不斷、社會運行有序不亂,還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減少了經濟與就業波動。
作為新事物,新就業形態還不具備中國現行法律所規定的勞動關係的全部要素特征。如何準確界定許多靈活用工中的勞動關係,如何完善新就業形態下的相關社會保障制度,如何打造規範化法治化的就業環境……這些問題關係企業的用工需求、關係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的利益、關係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要求我們對待新就業形態需要堅持包容審慎原則,加強對適應新就業形態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治理體系的研究,及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相應規章制度,為新就業形態厚植發展土壤、助其釋放出更大的潛力與活力。
文章指出,當前,新就業形態已成為中國吸納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國家信息中心統計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經濟領域就業保持較快增長,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800萬,同比增長4%,平台員工數達到623萬,比上年增長4.2%。除了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新就業形態還能夠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增加弱勢群體就業機會、激發勞動者技能發展。比如,一些殘疾人在知識技能共享領域找到就業機會,成為網絡主播、設計師、培訓師等。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保障好新就業形態下就業者的合法權益,是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體現,有助於更好地兜緊民生底線。
從大環境看,中國正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新的勞動形態、新的就業方式、新的創業路徑會不斷湧現出來。積極創造條件培育“希望的田野”,努力讓新就業形態茁壯成長,不僅將為兜住民生底線、穩住經濟基本盤貢獻力量,也將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創造更多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