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深化經濟改革,中國需有二次“入世”心態
http://www.crntt.hk   2019-03-26 09:29:07
  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在3月23日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經濟峰會上,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提出,中國要以第二次“入世”的勇氣和決心,加強統籌謀劃,以解決結構性議題為契機,變外部壓力為內生動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一舉多得。

  新京報發表社論表示,回首歷史,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段”,即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俗稱入世),與國際接軌,對國內改革形成了強大的倒逼機制,開放成為改革的推動力量。入世近二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經歷著歷史性的調整。中國人均收入進入全球中等偏上水平,可以說,沒有開放與改革,中國經濟不會取得今天的成績。

  文章認為,但與第一次“入世”後以商品為紐帶的市場對接不同,新時代的對外開放意味著規則的對接,尤其是資本、技術等要素流動與配置規則的對接。就影響和意義而言,這其實就相當於第二次“入世”。

  誠然,入世之際也有徘徊,也有猶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所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但這是正確的戰略抉擇”。

  入世以來,中國成長為世界級的貿易型國家,同時,中國經濟也到了一個深度調整的階段。更重要的是,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公開數據顯示,中國人均GDP只有經合組織成員國(OECD)平均水平的23%,貧困線標準只有美國的10%。毫無疑問,中國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依然不小,發展的任務自然不輕。

  因此,要達到發達國家經濟水平,還需要脫胎換骨的改革,以及堅定不移的對外開放,需要以改革與開放為“雙輪”繼續驅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而中國經常項目盈餘占GDP的比例從2007年的10%下降到2018年的0.3%,這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使命和命題已經悄然變化。因為貿易國家主要通過商品與世界市場對接,也可以說是淺層次的市場融合。但隨著對外投資不斷增長,這意味著需要與當地市場有更深入的“親密接觸”,不僅要了解當地市場,也需要了解和融入當地社會。

  與此同時,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也已成為全球經濟的牽引力量,分享中國發展紅利也要求更高水平的開放。《外商投資法》的出台,負面清單的減少,競爭非中性原則的應用,都是在實現中國與世界市場的對接。

  文章指出,當然,二次“入世”中的規則對接會帶來很多的不適應,因為這挑戰到了既有的思維方式,甚至是利益格局。然而,規則的調整,構建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本身,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國際經濟越來越形成了以產業鏈為核心的合作網絡,編織在網絡中的不僅有國家,還有企業、技術。

  因而,只有融入到開放、包容的規則體系之中,才能成為國際經濟合作的高地,也才能引領中國經濟的深化改革。以二次“入世”的魄力和意志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體系,自然便成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唯一的戰略抉擇。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