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給予老師理解,保護創新積極性
“這道‘奇葩作業’可輕可重。”對於此事,9月7日,浙江衢州二中教師、中國教育報刊社特約評論員胡欣紅認為,在倡導作業多元化的當下,布置教學實踐活動不僅無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勵倡導,但無論是書面作業還是實踐性的作業,都應該精准布置。“相比於繁重的書面作業,脫離實際的實踐作業,有時更容易令人抓狂,家長們不堪其擾。公衆之所以對‘數大米’反應如此強烈,很大程度上正是這種情緒長久積累之後的爆發。因此,數1億粒米雖是個例,但老師們卻應該引以為鑒,不能讓這樣的‘故事’換個馬甲再度出現。”
他向澎湃新聞表示,涉事教師應反省布置作業時太隨意,給學生和家長添了麻煩,不過,這件事沒造成實質性影響,公衆也不該窮追猛打,“不該把這種偶然失誤看成原則性教學事故,還需給予老師適當理解尊重,保護老師創新的積極性。”
湘潭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教授王文強也對澎湃新聞表示,從數學教學的角度來看,這一作業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讓學生們對於數位概念有所感受和理解,“看看哪個學生比較機智,是有意思的”。他建議,學生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靈活應對,例如,可以在“個、十、百、千、萬”各個數位上擺放米粒,區分標明各個計數單位,也可以采取用適當米粒進行估算,以此將數學與生活密切結合,對數量有更加生動形象的認知。(來源: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