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據解放日報報道,100億元紓困基金“下放”一年多時間,上海民企是否感受到實效?在昨天舉行的2020年度市政協平時視察中,相關部門透露了這樣一份成績單:紓困基金累計認繳規模54.01億元,已完成投資項目4個,已通過決策並正在實施的項目2個,總投資額約為23億元,接近已募集資金的一半。
“這是全國第一只由地方政府發起組建並完成備案的紓困基金,無論是推進速度,還是落地單數和規模,上海紓困基金目前均處於各地方政府前列。”國盛資本總經理周道洪說,目前已投的4個項目都進入了退出期,有2個項目實現了部分或全部退出,“將政府財政資金從原來消耗型投入變成了循環型運作”。
介入之後就要“救活救好”
2018年1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發布《關於全面提升民營企業活力,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出“三個100億”為民企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其一即為成立100億元的紓困基金。僅用半個月時間,上海國盛集團聯合海通證券、上海電氣相關市屬國企集團及其他機構發起設立100億元規模的上海紓困基金——上海國盛海通股權投資基金,用於援助民營上市公司。
周道洪說,上海紓困基金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政府做裁判、市場化團隊經營,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開展運作”。截至2020年6月,紓困基金共審議通過4個投資項目,累計投資金額16億元,並帶動其他機構對四家公司完成股權投資超過100億元,債權投資約40億元。
在周道洪看來,上海紓困基金並不是簡單紓困。“不是對企業‘撒胡椒面’,而是要‘把水澆透’”。紓困基金會選擇符合上海重點產業發展方向、一時陷入困境的優質民營上市公司,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而且介入之後“就要救活、救好”,通過解決部分民營企業的流動性問題,來提振市場對標的公司股票和上市公司利益相關者的信心,改善上市公司經營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