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產業控制能力,要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建設市場驅動型全球價值鏈,把全球供應商納入自己主導的分工網絡。一方面,可以通過推進以電子信息網絡支持的零售企業的大型化的方法,讓這些大型商業巨頭形成寡頭壟斷競爭格局,既擁有一定的市場勢力,相互之間又有一定的競爭。另一方面,可以鼓勵中國企業沿著“製造—零售”產業鏈進行前向的縱向一體化投資活動,或者鼓勵製造企業收購兼並國外的品牌、網絡、廣告、營銷系統。這些活動將產生價值鏈上的“鏈主”效應。
提升產業控制能力,可以利用中國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一是微觀上可以在“卡脖子”的關鍵領域適當集中資源和要素進行攻關;二是宏觀上可以集中力量建設營商環境優化的全球性城市,作為吸引全球跨國企業、虹吸全球高級人才、技術和資本的平台,讓其為中國發展創新驅動型經濟服務。
在產業結構關係的突破上,必須實現要素結構的協同發展
文章分析,要素結構協同是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的基礎條件,由此產業鏈現代化具有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要實現產業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之間的高度協調,實現產業鏈、技術鏈、資金鏈、人才鏈之間的有機融合和配合。
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的“雙向融合”。科技成果進不到產業經濟領域是中國經濟的一個老問題。為此需要在科學家和企業家之間建一座“橋梁”,讓科研活動產業化,或者讓一些有實力的企業縱向併購進入適合於產業化的科研院所。總之,要讓科研活動按照市場的要求服務於產業經濟。“雙向融合”就是要協調企業家和科學家的行為目標和行為方式,爭取把科技變成財富,把燒錢的過程和掙錢的過程結合起來,讓這個過程能夠成環閉合發展,實現正常循環。
促進現代金融更好地服務於產業經濟。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金融發展脫離產業經濟要求,製造業呈現“空洞化”趨勢,表現為實體經濟不實,虛擬經濟太虛,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運轉,進不到實體經濟,同時實體經濟本身產能過剩、杠杆太高、生產率低,不能創造出投資者滿意的回報率,因而吸收不到足夠的發展資源。經濟運行中出現“脫實向虛”的現象,與中國經濟運行中的“資產荒”問題有直接的聯繫。應該看到,金融發展不能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理財需求,是中國房地產領域貨幣流入過多、泡沫積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均衡產業經濟與現代金融的發展關係,一個重要的選擇是要積極發展現代金融,使其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可供理財的優質資產。
糾正人力資源與產業經濟之間的錯配。現在優秀人才不願意去實體經濟領域就業。解決人力資源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錯配問題,要從根本上提高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為吸引年輕人就業創造好的物質條件。技術工人是中國製造業的頂梁柱,必須大幅度提高製造業中技術工人的待遇,實施首席技工制度,並鼓勵他們持有企業的股份,跟企業共命運、同成長。要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讓工匠過上有社會尊嚴、體面的生活。只有如此,年輕人才會願意當工匠,實體經濟才可以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