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中國經濟網) |
中評社北京5月5日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我國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推進經濟體系綠色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過程中,重視人的需求、人的享有和人的發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新格局。特別是應高度重視人的生態需要、生態素質和生態享有的重要意義。
首先,現代化經濟體系不但包括產業體系或市場機制,而且有著其特定的價值屬性和生態閾值,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制度屬性所決定的,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戰略意義。
其次,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有機組成和重要體現,同以資本為中心的增長型經濟體系有著本質差別。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充分肯定了人的物質精神需要和生態需要在國家戰略中的突出地位。由此,須努力順應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精神產品和生態產品。
最後,努力確保人民群衆共享更優美的環境,確保經濟發展成就給人民帶來切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重視對於青年人才生態環境意識的教育和培養,為積極推動我國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任 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