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允許台資進入大陸基礎教育領域
國台辦“31條措施”發佈以來,在基礎教育領域,福建、四川、河南等省份出台了相關政策。從目前發佈的政策來看,已經允許台資進入大陸學前教育領域。例如,福建出台“惠台66條”其中第43條規定,在該省註冊的台資機構和企業經批准可興辦學前教育。“川台70條”第56條規定“在川註冊的台資機構和企業經批准可興辦學前教育”。河南也出台相關規定“在河南省註冊的台資機構和企業經批准可興辦學前教育機構”。由此可見,在兩岸基礎教育交流領域,各省市仍在探索合作方式,嘗試多種選擇,逐漸開放部分教育領域對台資的限制。
4.義務教育階段台生來陸學習更加便利
在國台辦“31條措施”發佈之前,兩岸教育交流主要集中於高等教育領域,台生來陸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交流仍有一定限制因素。現階段,各地紛紛出台規定,便利台灣義務教育階段學子進入大陸中小學學習。
例如,福建省規定,台灣同胞子女在閩就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由居住地設區市教育主管部門統籌安排就學。鼓勵和支持在閩高校招收台灣學生,每年增加招生數量。在閩就讀的台灣學生與福建學生可同等申報各類獎學金、助學金。擴大專項獎學金規模,資助台灣學生到在閩高校就讀。⑬
三、對深化兩岸教育融合發展的思考
1.多元交流形式促進心靈契合
隨著兩岸教育交流的進一步深入,各地不斷創新交流形式,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交流格局。除傳統的校際交流之外,各高校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冬令營、夏令營等活動,讓兩岸學子增加感情、開闊視野,潛移默化地拉近兩岸年輕學子之間的距離。如由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所承辦的首屆“兩岸情·珠海行”台灣學生暑期營活動,來自台灣“中央大學”、靜宜大學、義守大學和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的64名師生參加活動,與北師大珠海分校的28名學生開展為期6天的交流學習。⑭促進了珠台兩地高校學子的雙向交流,增進兩岸學子相互理解,建立友誼,共同進步。又如華中師範大學立足辦學特色,與台灣師範大學等18所台灣高校合作,開展2019年度“陽光支教,孔子行腳”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大學生支教活動,為偏遠地區中小學生傳遞知識和溫暖,讓台灣青年深入湖北省的縣城和鄉鎮,體驗荊楚大地歷史文化、深入瞭解社會經濟教育發展現狀。這些活動參與人數多,覆蓋範圍廣,交流形式更加為青年學子所喜愛。一方面在活動中讓兩岸學子更加瞭解祖國大陸;另一方面,在交流中理解差異,不斷增進彼此感情,最終實現對彼此的認同與心靈契合。
2.引領議題塑造正確歷史認知
自2016年民進黨上台以來,在島內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在教育領域修改課綱,試圖用錯誤的歷史認知塑造台灣學子的歷史觀,最終實現人為割裂兩岸歷史文化連接的企圖。
因此,兩岸開展交流活動過程中,大陸主動引領活動議題、塑造正確歷史認知的作用不斷彰顯。大陸在舉辦兩岸教育交流活動時,更加注重活動的歷史文化內涵,針對性地通過議題引領塑造台灣學子正確的歷史認知。例如,在浙江、陝西、廣東等地舉辦“情繫錢塘——兩岸文化聯誼行”、“台灣歷史教師中華文化研習營”等品牌活動;在雲南、湖南、北京、上海、貴州等地舉辦“兩岸大學生茶馬古道攝影紀行”、“兩岸青年文學營”、“兩岸青少年民樂交流演出”、“情繫青春——兩岸青年中華行”、“黔台非遺傳統工藝工作坊”等文化活動,促進兩岸同胞共同攜手傳承中華文化。⑮廈門大學舉辦的“兩岸學生鄉土文化研習營”,弘揚了福建的鄉土文化,增強台灣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推動兩岸青少年交流交往⑯。以兩岸青年學子所關心和熱議的話題入手,結合中華傳統歷史文化舉辦的活動,一方面能更加準確地抓住兩岸學子的興趣點,讓學子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之中,使這些活動取得豐碩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增強學子對兩岸同文同種的歷史文化傳統的理解和認識。
3.匯聚兩岸智慧促進融合發展
隨著中央對台工作逐漸向主動促進統一轉變,兩岸之間的教育交流也在不斷深化。兩岸高校和研究機構近年一直在探討建立兩岸民間智庫。2016年“海峽兩岸三地民間智庫論壇”在台北啟動,旨在促進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產業智庫的交流與合作,深化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民間智庫思想的創造平台。⑰至2018年,以高校為依託建立兩岸民間智庫的呼聲愈發強烈。2018年11月4日,由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主辦的“台海新觀察”第一次研討會在武漢舉行,專家學者對於建立兩岸民間智庫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形成一個完整具體的倡議,具有開創性意義。2019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李大壯在會中提案“設立兩岸民間共同智庫”,設立一個非營利性的民間研究機構,並邀請海峽兩岸和港澳的有識之士共同參與,一起對兩岸共同關心的各種議題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與研究。⑱這說明,兩岸之間已經開始主動思考如何匯聚兩岸智慧,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這本身就意味著兩岸融合發展已經在進行之中。
四、結語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基在基層、希望在青年。兩岸教育交流是兩岸青少年增進相互瞭解、融合彼此情感、實現心靈契合的重要措施。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出席《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統一提出5點主張,“第一,攜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第二,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第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和平統一前景;第四,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第五,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⑲在兩岸教育交流層面,大陸應掌握主動,同時匯聚兩岸智慧,通過創新交流形式、開闢多元交流途徑等方式,塑造台灣青少年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正確認知,增強兩岸青少年對祖國統一的正確價值觀。這是未來通過兩岸教育交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可行路徑。
註釋:
①“萬名台生大陸就讀,研究機構協同力推兩岸青年交流”,福建省台辦http://www.fj.taiwan.cn/tqzm/qx/201708/t20170814_11830254.htm
②心儀大陸名校紛紛用腳投票台灣學生“登陸”求學蔚然成風,中國台灣網,http://www.taiwan.cn/31t/qx31/201903/t20190321_12149953.htm
③“教育部印發通知放寬台灣高中畢業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大陸高校標準”,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707/t20170704_308514.html
④“台生赴陸求學大增,陸委會呼籲評估風險”,聯合網,https://udn.com/news/story/6925/3157041
⑤教育部:“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037號(統戰政協類001號)提案答覆的函(摘要)”,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js/201902/t20190220_370445.html
⑥台灣陸委會,“台生赴境外(包括中國大陸)就學人數年度統計表”,https://www.mac.gov.tw/cp.aspx?n=F85CABCA09695756&s=61C7EB9E166A8F14
⑦“共青團中央:第十四屆兩岸青年聯歡節暨第七屆海峽青年節舉辦”,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2025492227318858&wfr=spider&for=pc
⑧台灣教育主管部門:“教育統計簡訊《第105號》”,http://stats.moe.gov.tw/files/brief/107%E5%B9%B4%E5%A4%A7%E5%B0%88%E6%A0%A1%E9%99%A2%E5%A2%83%E5%A4%96%E5%AD%B8%E7%94%9F%E6%A6%82%E6%B3%81.pdf
⑨台灣教育主管部門統計處,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
⑩《省台辦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意見》,湖北與台灣,http://www.huaxia.com/hb-tw/index.html.
⑪《關於進一步深化冀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全文),中國台灣網,http://www.taiwan.cn/local/dfkx/201812/t20181207_12120412.htm.
⑫華夏經緯網,《福建省發佈惠台66條措施》,2018年6月6日,http://www.huaxia.com/thpl/tbch/kla/12/5970418.html
⑬華夏經緯網,《福建省發佈惠台66條措施》,2018年6月6日,http://www.huaxia.com/thpl/tbch/kla/12/5970418.html
⑭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首屆“兩岸情·珠海行”台灣學生暑期營活動開營》(2018-7-16)
⑮“國台辦:暑期將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兩岸交流活動”,http://www.gwytb.gov.cn/wyly/201806/t20180627_11969491.htm
⑯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2018兩岸學生鄉土文化研習營在廈門舉行》(2018-8-3)http://www.gwytb.gov.cn/lajlwl/lawhjl/201808/t20180803_12043371.htm
⑰“高端人才聚合海峽兩岸三地民間智庫論壇啟動”,https://www.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160907002512-260410?chdtv
⑱“政協台聯委員建議:設立兩岸民間共同智庫”,http://www.crntt.com/doc/1053/5/7/0/105357018.html
⑲習近平:“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103/c64094-30500560.html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2月號,總第26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