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http://www.crntt.hk   2019-12-19 09:13:01
  中評社北京12月19日電/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民生持續改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深入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必將有力提升中國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報發表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分中心徐增陽、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張磊、華中師範大學中國人才研究院翟延濤文章表示,近年來,中國公共服務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為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要看到,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公共服務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公共服務供給總體上仍然不足,布局結構還不盡合理。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上,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更新服務理念、優化服務過程、完善服務體系,增強公共服務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公共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的需求更加匹配,讓公共服務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章提出,完善服務體系。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流動性日益增強,傳統的立足於屬地管理的公共服務方式已不能完全適應現實情況,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越來越需要強調協調發展、有序對接和一體化布局。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公共資源合理配置,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為此,要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通過打造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等不同主體共同參與、相互協作的多元供給格局,實現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的整體優化。應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以標準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使各地基本公共服務能夠有序對接。

  創新體制機制。公共服務涉及諸多主體和環節,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需要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應尊重和保障群眾在公共服務方面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在提供公共服務前開展需求調查研究,摸清需求、精准施策,使服務與需求更匹配。在明確不同公共服務主體權利和義務的基礎上,促進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還應構建質量監督與控制機制,加強對公共服務供給過程的監督和控制,依據群眾需求滿足狀況和滿意程度科學評價公共服務效果,持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加強科技支撐。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比如,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我們可以暢通溝通渠道,不斷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新形勢下,相關部門要善於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推進信息管理平台建設,進一步暢通公共服務供需交流渠道,推動公共服務數據互聯共享,完善公共服務資源調配機制,加強公共服務的質量控制和效果評價。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相關信息、細分群眾需求、探測需求熱點,準確把握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可以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加強智慧社區建設,為群眾提供更多更貼心的智能化公共服務。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