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發展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這兩個關鍵詞背後,還有“求同存異”的深意。
“求同”就是融合在一起,步調一致,往共同的目標邁進。要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而“打通”也體現在各個層面。比如,在政策層面運用統一的量化標準,不能這個村一套,旁邊的村又一套;各類資格、資質也要做到互認,最好所有民生服務“一通百通”;在地理上,也要打通斷頭路、聯通水系,讓一小時經濟圈、環境協同治理得以實現。
最近,長三角地區的幾個“互認”舉措,就讓老百姓很歡心,交通卡實現了“一卡通”,電子駕照實現了互認,某些領域的專業人才資格也能夠相互承認,旅遊消費、人才交流、繼續教育方面的阻隔一下子消失了,融合也就更為順暢,真正體現“一體化”發展的思維模式。
“存異”則要求不同的長三角地區、城市要尋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不搞同質化競爭,不擠在同一條跑道上。要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
從現實情況來看,長三角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並不平均,也正是這種不平衡,帶來更多發展空間。比如同樣是搞高科技,智能交通和生物醫藥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長三角保持不同地區差異化發展,就是為了讓浙江有阿里巴巴,而上海有拼多多。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是提升長三角城市發展質量的重要環節。
努力實現共性與個性相得益彰,合作與競爭互相促進、聚集與輻射相輔相成,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關鍵意義。從上世紀90年代發端的“長三角”概念,已經走過近30年的歷程,當長三角發展走向深水區,就更需要將求同存異的理念融入發展精神之中,尋找新契機、釋放新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