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淺析“台獨民粹主義”的特徵、形態及對策思考
http://www.crntt.hk   2020-06-21 00:17:16
台灣面臨的最大現實問題是如何面對大陸
  中評社╱題:淺析“台獨民粹主義”的特徵、形態及對策思考 作者:周天柱(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上海作家

  為打壓“台獨民粹主義”的猖狂勢頭,加快兩岸統一的步伐,可以同時抓兩手,一手抓15年前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的升級版。對“準法理台獨”與“釋憲台獨”等概念,作出明確的界定與宣示。進一步闡明台島內外最為關切的大陸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紅線。另一手更為重要,要適時、儘快頒佈實施《中國統一法》。

  2020年年初,涉台研究領域出現一個最新的術語:“台獨民粹主義”,讓初見者大感突兀。

  欲剖析“台獨民粹主義”,先談談“台獨”的興起與發展,下列三段時間表很能說明問題:1945年日本投降後,因台灣當局鎮壓、打擊軍國主義分子與漢奸在台灣建立的“台獨”組織被迫移居海外,依靠美、日等外國勢力支持生存發展;1977年8月,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代表的“台獨”勢力,打著宗教旗號,公開提出“台灣的將來應由1700萬住民決定”的“台獨”主張;1986年9月成立的民進黨通過的黨綱主張“台灣前途由台灣全體住民決定”。1991年10月該黨公然將“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的政治訴求列入黨綱。

  政治學針對“民粹”的定義則為:“煽動庶民偏見且經過政治精算的一種意識形態”。台灣這20多年的民粹現象,一開始帶來所謂的“民主”,但是民主化的持續民粹,看似由集體分享所謂的社會成果,但實際上是淪為特定政治勢力及政治精英所操弄,權利根本與庶民無關。

  台灣的政治民粹一旦與“台獨”緊密相連、相合、相融,越顯其互相依靠、互相作用、誰也離不開誰的特質。其發展的動向必然是陷入走偏鋒、極端化、失去掌控的暴力傾向而無法自拔。

  一、“台獨民粹主義”的特徵

  翻閱歐美西方史卷,來追蹤、總結民粹主義的特徵,可以發現,不同時期、不同內涵及表現形式的民粹主義一般都具有三大特徵:即非理性、對抗性、極端性。這三個特徵在“台獨民粹主義”那裡表現得尤為淋漓盡致。蔡英文感到光有這三性還不夠,她所發揮創造的第四性,即外溢性,則有助於擴大“台獨民粹主義”的影響力與蠱惑力,從而有助於民進黨在島內一黨獨大,長期統治。

  特徵之一非理性

  “台獨民粹主義”的非理性表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以兩岸經濟合作為例。台灣島離大陸這麼近,缺乏獨立、完善工業、農業體系的台灣,當年因認同“九二共識”的國民黨當局與大陸協商所簽訂的ECFA協定,讓台方獲益匪淺。可以很明確這麼說,近10年每年台方在兩岸進出口貿易中平均順差600-800億美元,都離不開ECFA。 台灣目前正在享受的出口大陸的539項產品零關稅以及從大陸零關稅進口的267項產品,都極具價格競爭力。

  2016年蔡英文上台時,儘管民進黨當局沒有明確接受“九二共識”或其“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但大陸基於善意,讓ECFA等協議繼續運行,耐心等待民進黨當局迷途知返。而民進黨當局不僅繼續堅持“一邊一國”、“一中一台”的兩岸關係政治定位,更大肆推動所謂“國家正常化”的“台獨”分裂活動,極其頑固地以“親美反中”路線來對抗大陸。如此非理性地顛倒是非曲直,是大陸方面絕對無法接受的。

  特徵之二對抗性

  在當今的台灣,“台獨”合法化後,由民粹作為支撐,蔡英文當局似乎膽子越來越大。某些以前敢做不敢說的“台獨”言行,如今不但敢做,也敢說了。而其護身符很簡單,衹要轉嫁於“主流民意”,抬出各種受其蠱惑、煽動的民調即可。如此這般,其對抗性自然就大大增強。這就像打開潘朵拉魔盒,放出魔鬼“台獨”,攪亂了台灣社會,引起思想混亂,認同混亂,造成族群對抗,藍綠對抗,“統獨”對抗,社會對抗,政治對抗,台灣陷入一個處處與大陸對抗的社會。分裂主義的發展,造成民粹主義的氾濫與盛行,民粹如同幽靈始終籠罩在台灣的上空。帶有分裂主義印記的“台灣”一詞被神化,它代表著“國家”,代表著“正義”,代表著“主權”,絲毫不能被“矮化”,不可“退讓”。“愛不愛台灣”是衡量一切問題的惟一標準。在此邏輯下,民粹主義進一步蔓延,連純醫學領域的疫情防控也塗抹上對抗、抵制大陸的色彩。民進黨當局可以慷慨地將千萬隻醫用口罩主動捐贈給美國等外國,但一隻也不會送給大陸,甚至禁止對大陸出口。自認為以此就可羞辱、中傷、折損大陸。而沒有連任壓力的蔡英文及其團隊,把更多的“統獨”議題擺上桌面,如推動華航改名;進一步檢討“中華民國護照”的英文“國號”等,公然擺出一副為所欲為、四處挑釁的架勢。

  特徵之三極端性

  民進黨的“鬥爭政治”以網絡社群作為新的場域。誰能在網絡上呼風喚雨,誰手上豢養的網軍戰力最強,誰就能分得一杯羹。即便在現實政治落選也無礙,照樣有酬庸和資源作為補償。在這種生態下,民進黨一方面延續了原有派系和家族的政治傳承,另一方面也及時發掘和補充了新生力量,並且在培養過程中擴大了青年支持基礎,進而和“反中民粹同溫層”的建構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當然,這也造成了當下“反中”民粹覆水難收的困境。這是民進黨在網絡時代操弄權力政治的必然結果,給兩岸關係帶來了極其嚴重的惡果。

  “議題排異”的極端性則是“台獨民粹主義”最愛採用的煽動方式。民進黨通過各種議題,如“轉型正義”、“守衛家園”等煽動民粹,形成各種有利於“台獨”的認同,形成全方位壟斷的“合法”地位和越來越偏激偏“獨”的強制性,造就奪取陣地、通化異端和鞏固“台獨”陣營的結果。

  “台獨民粹主義”的極端性在兩岸經濟交流方面也表現得十分凸顯。它既要考慮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同時又要首先考慮政治安全。台灣積極爭取外資,卻拒絕與阻礙大陸資金流入,對陸資大力設卡與管制。但對美、日資金不設限。不開放大陸農產品入台,不開放大陸勞工在台合法就業,而與此同時在台的外籍勞工超過了40萬人。如此不講理的極端性,在當今的世界堪稱獨此一家。

  特徵之四外溢性

  近年來,島內的“台獨”勢力充分利用“台獨民粹主義”,與一切旨在謀求分裂中國的境內外分裂勢力互相勾結或進行外部整合,呈現向外延伸的發展態勢。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勾結、支持香港亂港派,暴力反對特區政府,反對中國大陸。

  2019年“台獨民粹主義”勢力與外部勢力聯手策動的香港“反修例”風波,運用所謂的“民粹政治”,攻擊中國大陸政府,極力歪曲抹黑“一國兩制”,妄圖趁亂奪權,顛覆香港特區政府。當風波越鬧越大後,被煽動者衹能被動跟著“送中”這個符號走,理性思考與修例意義被徹底扭曲。“台獨民粹主義”利用香港風波究竟要達到什麼目的?凡明眼人看得很清楚:一是蔡英文當局利用香港風波,全力反對“習五條”,要印證“一國兩制”在台灣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二是依此進一步推理,民進黨當局一直是堅決反對“一國兩制”。衹要選民保證蔡英文“大選”連任,我就保證台灣決不會接受“一國兩制”。蔡英文狂勝對手265萬票的成功連任,大大激發了“台獨民粹主義”外溢的非理性、對抗性、極端性與冒險性。

  政治學家、社會學家一般認為,民粹主義的溫床是各國、各地區的重大選舉。但選舉過後,竭盡種種手段勝選的派別或政黨,為穩妥上台執政,發熱發燙的頭腦會逐步冷卻下來,不斷修正超越底線的政治軌跡,使得社會秩序恢復走上正軌。而民進黨當局卻不斷繼續操弄民意和挑動民粹,高度政治化的台灣社會在民進黨操持、蠱惑、煽動下,以大陸為最大對手,在“去中國化”的絕路上越走越快。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