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阮宗澤:中國外交的溫度、亮度與力度
來源: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作者:阮宗澤,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
潑向中國外交的臟水
疫情的暴發是一場大災難,人類都是受害者。這場危機充滿懸念與驚悚,沒有人猜到開頭,更沒有人能準確預言結尾。疫情發生之初中國率先向世衛組織和有關國家通報情況,發出預警。但有人卻隔岸觀火、乘人之危、幸災樂禍,將之比擬為所謂的“切爾諾貝利時刻”,認為是削弱中國的機會,幻想著中國被疫情重擊,折斷騰飛的翅膀。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猛烈爆炸,造成核電史上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事故,這場災難也被認為是蘇聯解體的關鍵因素。他們認為,中國也會因疫情一蹶不振。
然而,中國實現了奇跡般的逆轉:率先控制住國內疫情的蔓延與擴散;率先復工復產,重振經濟。疫情不分國界、不分種族,那種“傲慢的例外主義”讓一些國家貽誤了疫情防控的窗口期,鑄成大錯。
“切爾諾貝利時刻”預言落空後,又有人渲染“蘇伊士運河時刻”的來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改變了英國命運,標誌著英國真正的衰落,觸發了世界權力轉移。有人看來,這場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危機中,美國的表現令人沮喪,曾經引以為豪的“領導作用”無影無蹤。有評論說,這次疫情可能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第一次無人向美國尋求領導的全球危機。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抗擊疫情的“中國故事”讓全世界見證了中國的意志與力量。中國積極向其他國家派出醫療專家組,提供援助,分享信息,開展科研合作,積極主動履行國際責任,受到歡迎與點贊。
正因這一角色變化,有人將其敏感地誇大為“領導權易主”,稱美國放棄了在疫情危機中發揮世界“領導權”,轉而由中國接棒。換言之,中國利用疫情危機實現大國崛起,影響力彰顯,而美國因危機自顧不暇,領導力下降,這似乎等同於中國即將取代美國“領導世界”的“蘇伊士運河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