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3日電/據環球網報道,過去40年裡,中國從一個農業國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為最前沿的創新提供了平台。不過,若非國有企業經歷了多階段關鍵性改革以改善治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蘇聯解體後,私有化被視為前共產主義集團國家的關鍵“療法”。東歐轉型期經濟體急於擺脫過去,與繁榮的資本主義國家趨同,求助於所謂的 “休克療法”。由於這些國家缺乏固有的市場體制和相關產權框架,震蕩伴隨著嚴重的危機、社會動蕩和貪污腐敗。
中國選擇了循序漸進的方式,即通過建立必要的制度和產權基礎設施,以及將國有企業改制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企業,為經濟轉型做初步準備。
國有企業是中國政治和經濟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儘管其對國家產出的貢獻率已縮減到40%。但它們仍然被視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抵禦內部衝擊和外部威脅時起到緩衝作用。新冠疫情的暴發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政府致力於通過改善國有企業的治理,重新界定國家對國有企業管理的參與,最大限度地發揮國有資產的效益。處理好國有企業的問題,第一步是要依據所有權層次(中央或地方政府)和國有所有權大小了解國有企業的不同特點。
為整合數量龐大的國有資產,政府決定採取“抓大放小 ”的政策。這就出現了一波兼並重組、私有化的浪潮。原先由國家機關所屬、經營同類領域的企業,其所有權被劃轉為國資委全資控股的控股公司。目前,中央直接控制97家大型企業,占國有資產總額的絕大部分,這些央企被認為是最具戰略意義的企業。
與一些民營企業相比,國資委監管的企業顯示出較高的治理水平。為提高管理層的責任心和約束內部人士,還邀請專業的獨立董事加入董事會。
外資機構投資者往往是對部分私有化的國有企業的有效監督者。與本國散戶投資者相比,他們往往有更長遠的目標,更希望改善投資的治理。此外,他們通常有能力通過不同的溝通渠道發現並提出問題。
中國將繼續對國企進行改革,直到國企具備市場競爭能力,國資委的控制權將逐步放鬆。中國保持對大局的把握,以化解重大風險,如當前的大流行病等,因為中國是處於轉型期的發展中經濟體,目前還比較脆弱。國家表示要讓國企更有效率,並且僅僅保留緊急情況下的干預權。這些措施讓中國能夠迅速對高風險地區進行封鎖,使中國能夠以最有效的方式擊退病毒。同樣的國企杠杆使中國政府能以最小的裁員重啟經濟,這與自由散漫的美國截然不同。美國當前面臨著自“大蕭條”以來前所未有的裁員的困境。
西方國家可以向中國學習,考慮採用中國的一些政策,以確保能更好地應對 “黑天鵝”,如當前的大流行病和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