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提升要素投入質量。要素投入是基礎,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到中間品投入質量和最終產出的質量情況。從勞動力要素看,健康狀況、受教育年限、技能水平等越高的勞動力投入,往往產出質量也就越高。從資本要素看,不同水準的廠房、機器設備的產出質量也會有明顯差異。從技術要素看,採用更高水平的科學技術和工藝也有助於提升產出質量。可以說,要素投入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出的質量情況,是提升供給體系質量的出發點。同時,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發達國家要素質量的提升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日益顯著,要素質量提高對生產率提高也有溢出效應。
二是提升中間品投入質量。社會化分工的細化和專業化構成了各行各業的產業鏈形態,每一個鏈條上的產品質量都會影響到最終產出的質量,關鍵環節的中間品投入甚至可以直接決定最終產出能否生產和生產的質量。我國已深度嵌入到全球產業鏈當中,但在關鍵環節的中間品上仍屢屢出現卡脖子現象。因而,提升中間品投入質量是提升供給體系質量的關鍵,要求構建起中高端的產業結構,並形成有效的產業協同配套體系。
三是提升最終產出質量。從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發,產品和服務質量高是供給體系質量高的核心和落腳點。最終產品和服務質量關係到居民消費質量,也關係到一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必須通過調整質量標準體系、推進質量品牌行動等一系列舉措加快提升我國產品和服務質量,從而更好推動供給體系質量提升。
第二,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核心推動效率變革。
提高產出效率是經濟學的永恒主題。推動效率變革的重點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全要素生產率來拉動。全要素生產率是剔除要素投入貢獻的“餘值”貢獻。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要大力推進效率變革,不斷提升技術效率和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一是提升技術效率。技術效率對應的是生產可能性邊界,提升技術效率就是將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推進,意味著同樣規模的投入所能引致的最大產出增加。從經濟發展的本質上講,技術效率是全要素生產率最重要的內涵,在全要素生產率中也應該居於最重要的位置,因為其突破了原有能力界限,達到新的更高水平。推動技術效率提升,持續增大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打破資源環境約束的重要途徑,也是保持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
二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要素配置效率影響的是實際產出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的距離。如果只有技術效率的提升,而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話,實際產出就會距離生產可能性邊界較遠,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潛力就不能全部釋放。在二元經濟結構下,推動生產要素由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轉移,改善要素配置,都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顯著。此外,影響要素配置效率的其他因素包括制度、管理等。良好的制度與高水平的管理亦能夠提供有效的激勵,從而提高要素的供給和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第三,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為重點推動動力變革。
經濟發展動力從深層次看,一種是在既定技術水平下擴大現有資源和要素投入與產出驅動,是在原有路徑上的外延擴張。另一種則是通過技術與制度創新擴大資源範圍、提高資源要素使用效率和創造新的產出來驅動,是經濟的結構性變化。經濟發展動力的變革,由主要依靠前一種動力轉向主要依靠後一種動力,是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
其一,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沒有技術創新,隨著資源稀缺性上升和要素報酬遞減規律發揮作用,經濟發展將陷入停頓。通過技術創新,能擴大可利用的資源範圍,打破資源瓶頸約束;提高資源和要素的使用效率,以更少的投入創造更大的產出;為要素在更大空間上配置組合提供了技術基礎;創造新的多樣化、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更好牽引和滿足需求;解決經濟發展對環境的負效應問題,提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可以說,高質量發展內涵的方方面面都與科技創新密切相關,因而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
其二,制度創新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制度變遷影響經濟發展的各維度,合理的制度安排能不斷提高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比如,合理的產權制度和價格制度安排等,有助於推動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改善要素配置效率,有利於經濟高效發展;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可以加快推進創新和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創新發展;科學的資源環境管理和生態文明制度等,可以推動資源環境改善,提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等。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上下更多功夫,從而更好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執筆:孫學工 郭春麗 李清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