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數出一億粒米 交出“好看”的成績單
http://www.crntt.hk   2018-09-11 23:25:38
 
  可是不對呀,這咋成了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愛怨糾葛了?孩子去哪兒了?

  “奇葩作業”早就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了,但公允地說,這些“奇葩”背後,多少都有美好的願望。比如老師希望孩子不要死讀書,多接地氣,在生活中理解書本知識。比如那些“親子作業”,是想讓家長多陪陪孩子,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學校和家庭的教育本就不該是割裂的,說學校折騰這些只是為了把教育責任甩給家長,確實太武斷了些。說起來,這些都是對傳統教育方式的革新。只是創新到最後,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孩子反倒成了旁觀者。這叫人困惑。

  問題在於,創新的基本前提是講科學。如果學校只是簡單拋出乍一看遠超出孩子能力範圍的任務,又不充分啓發引導,最後的結果,要麼是孩子幹著急,要麼就是家長默默“接盤”。於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所謂的創新作業,都淪為了形式。

  每每談論教育的話題,心裡多少是有點兒怵的。可如果把視野僅僅放在教育領域,未免不够遼闊。細究起來,“數米”這類叫人匪夷所思的作業,和困擾基層治理多年的形式主義之風,其實享有共同的社會文化基因。

  好多扶貧幹部都抱怨,他們大量的精力,都不得不用來填各種各樣的表格,好些表格的內容都是重複的。有些幹部苦笑,說他們搞的是“填表脫貧”。有的基層幹部做調研做得像走秀,照片沒少拍,座談會開得像模像樣,調研報告也寫得很像那麼回事,架勢拉得挺開,但一點幹貨也沒有,因為壓根就沒有接觸群衆、了解實際問題。

  形式主義表現各異,但都只追求最淺表的“成果”,目的不是發現和解決問題,而只是為了能交出一張“看上去很美”的成績單,跟真實的成績是兩碼事。本末倒置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不切實際、誇誇其談,反正都是虛的,怎麼漂亮怎麼來嘛。

  這也是很多“奇葩作業”的實際效果。拿出來的結果够漂亮就好,至於漂亮的結果是怎麼來的,反倒被放到了次要的位子。培養小朋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初心”,更不知道被拋到了哪裡去。對形式上的結果執念太重,就不免異想天開,於是便有了“帶一億粒米到學校”的“創意”。

  形式主義的風氣一度延綿不絕,和一些地方扭曲的政績觀脫不了幹系。這個不新鮮的道理,其實也值得學校的老師們咂摸。就比如有些手工作品明顯是家長越俎代庖,老師心裡不會一點數都沒有。好多老師一面強調重視過程、不重結果,一面按照傳統的競爭思維去評比孩子們交上來的作品,這無疑是給本就擺脫不了虛榮心的家長們推波助瀾。真要做素質教育,只改變形式可就太粗淺了,背後的教育思維和評價體系也得變得更科學才是。

  畢竟,教育的目標不是交出表面光鮮的成績單,而是讓孩子成長。(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張靜雯)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