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香港校園“港獨”現象及其探源
——基於香港國民教育的視角
http://www.crntt.hk   2018-07-27 17:55:23
 
  (一)全方位推進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目的在於提高香港新一代對祖國的基本認識,也是“去殖民化”的一種措施。於2012年擬定的國教科全稱即“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目標是培養品德和國民意識,課程包括了對國家和民族的自然地理、政制、經濟、歷史與現狀認識,既有對成就的肯定以培養民族自信,也有對時下政經問題的反思;然而,在反國民教育運動中絕大部分抗議的年輕人根本沒有看過整套指引,只是不加思考群起附和。他們在集體化情緒中,在傳媒和政客的煽動下沖在最前面,把國家觀念的教育和民族情感的培養,盲目批判為“洗腦”,詆毀任何對中國內地的客觀敘述。本來國民教育是去殖民化的重要政策,可是特區政府因循殖民時代的教育政策慣性,在最近數年才加強力度,致使在回歸後即開始接受教育的一輩沒有來得及建立應有的國民觀念,成為今天的反國教高中生、大專生,而從九七回歸至反國教運動的發生,正好是從小一到大三的時間跨度,所以回歸15周年的反國教浪潮,亦諷刺地宣佈了回歸以來香港國民教育政策的失誤。因此,繼續全方位推進國民教育具有現實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二)加強中學生歷史觀教育

  在國民教育中,歷史教育尤為重視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歸屬感,維護國家統一。歷史可以促使一個民族不忘本。中國歷史若不能為後代所熟知,中華文化將無法得以傳承,中華民族也終將不得振興。殖民政府當局在政治上出於遏制所謂的民族主義的抬頭趨勢,在教育上宣導以學生為中心和以能力為核心進行課程改革,1972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成立後當局開始制定“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這兩套課程,並開始擬定課程綱要。⑫

  “中國歷史科”具備很強且鮮明的道德教育功能。但在回歸之前,為了避免較為敏感的身份認同問題,“中國歷史科”在教學內容上採用了“詳古略今”的方法,強調王朝歷史,有意識地迴避觸及民族主義和國民身份的歷史課題。⑬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香港殖民政府都在學校課程中刪除了對殖民政府而言相當敏感的中國政治課題。“中國歷史科”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在某種程度上也刻意迴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的歷史。相對而言,“歷史科”的課程及評估指引中,沒有提出明確的道德教育功能,比較注重批判及分析技巧與較開放的價值觀。

  根據香港初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的內容,香港地區歷史科在初中階段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古代及中古時代,從中古至近代以及二十世紀三個專題。⑭21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需要,2007年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⑮應運而生。2007版的香港高中歷史科課程標準仍舊秉承“詳今略古”的設計原則,在課程設計上集中於二十世紀的主要發展。其中必修部分採用了主題式的呈現方式,內容主要包括“二十世紀亞洲的現代化與蛻變”和“二十世紀世界的衝突與合作”兩大主題。

  香港青少年是香港社會的未來,也是祖國的希望,但由於沒有受到完整良好的中國歷史教育,部分青少年沒有建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只是盲目跟風、聚而從眾。由於缺乏理性分析、思考的能力,導致他們的觀點片面、過分激進,影響了他們對祖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⑯

  務必讓香港青少年對祖國歷史、對中華文化有更多接觸、認識和領會,培育歷史觀,進而尊重和熱愛祖國和民族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以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三)重視香港教師施教問題

  教育是一國文化的基石,是維繫政治穩定的重要保障,香港的教育界,卻成為某些反共反大陸思想傳播的場所,香港的教師在這其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大部分教師的政治取態偏向於泛民主派。教師的政治取向將會在其施教過程中得以表現。香港教育中,採用“一綱多本”的方式,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大。其中,“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值得關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⑰是一個由香港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各級學校教師組成的工會,現有會員超過8000人,是香港最大的單一行業工會及參與會員最多的民主派組織。其定位除了是工會外,還是教育團體、社會團體和民間團體。目前,香港很大一部分現任教師都是該協會會員。然而該協會是香港“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的發起人員,與“大聯盟”內的“學民思潮”、“家長關注組”和不同的組織,推動反國教運動的開展。迫使特區政府當局最終以“不撤科而擱置課程指引”作出退讓。該協會推動擱置課程指引、怕課程“染紅”香港學生,並鼓勵教師面對偏頗教程時“靈活”做出反應。其實不管國民教育科的內容是什麼,在教協以及教師的影響下,難免會使學生排斥特區政府推出的課程指引,並對內地產生距離感與反感情緒甚至是恐懼。

  香港部分教師要恪守專業操守,避免在教學課堂上過多地傾注個人的政治傾向。讓學生客觀、真實、全面地瞭解中國國情,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意識、民族情感與國家觀念,增強他們的國家責任感與榮譽感。香港學校的校長與特區政府、民間機構、愛國團體應該攜手一道保障青少年學生接受的國民教育不走樣。為香港年輕一代尤其是學生營造良好的國家認同教育環境,抵制“港獨”思潮對他們價值觀與思想的侵蝕。

  總之,香港的校園“港獨”現象值得高度關注。青少年代表著香港的未來,這也是為何國內外極端勢力要不惜一切,全力推動青少年的“港獨”認同和本土意識建構的主要原因。對此,香港各界人士應予以高度重視。全方位推行國民教育,推進中學歷史教育、加強歷史觀培育,增進文化認同,提升香港青年世代的國家認同,以抵擋“港獨”思潮的侵蝕顯得尤為必要。 

  註釋:

  ①黃晨璞.《“青年化”港獨思想的成因及本質》,載《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年第一期。

  ②劉嘉祺:《試析香港的激進本土主義》,載《國際政治研究》(雙月刊)2016年第6期。

  ③參見陳雲:《香港城邦論》,香港:天窗出版社2011年版。

  ④參見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編:《香港民族論》,香港:印象設計印刷有限公司2015年版。

  ⑤馮慶想、徐海波.《香港“港獨”的想象與消解》,載《理論研究》2017年第2期。

  ⑥香港旺角暴亂69人被拘捕 44人被控暴動罪http://www.gywb.cn/content/2016-02/20/content_4634017.htm

  ⑦香港多所高校現“港獨”制品 林鄭月娥:這不是言論自由問題 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1267215.html

  ⑧張慶波.《珍愛香港,就請守住底綫》,載《人民日報》2017年9月11日第5版。

  ⑨珍愛香港,就請守住底綫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9/11/nw.D110000renmrb_20170911_3-05.htm

  ⑩拉布或者“拉布戰術”是西方議會政治的專業術語,英文是Filibuster,指在議會故意發表冗長演說,以拖延表決。Filibuster源自西班牙語,最早形容十六世紀活躍在加勒比海的海盜,他們通過挾持船只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後來形容以故意拖延會議程序的方式要挾議會。

  ⑪馮慶想.香港本土主義的內在邏輯與歷史演變[ J ].天府新論,2016(5)。 

  ⑫何之瑉.淺析香港高中歷史科教材[D].上海師範大學,2014。

  ⑬何之瑉.淺析香港高中歷史科教材[D].上海師範大學,2014。

  ⑭何之瑉.淺析香港高中歷史科教材[D].上海師範大學,2014。

  ⑮香港有“中一”至“中七”,其中“中一”至“中三”是內地的初一至初三。“中四”至“中六”是內地的高中,“中七”相當於外國的大學預科班。從2007年開始,香港改為和內地一樣,6年小學,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學。

  ⑯諸芳.加強歷史觀教育,增進香港青少年的文化認同——以中華文化學院的視角[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4)。

  ⑰簡稱教協;英文:Hong Ko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Union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6月號,總第24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