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行賄人黑名單從“成年”邁向“成熟”,還有一段路要走。從監管層面來看,一些案件中對行賄人多有不予處理或不予公開處理的情形,相關信息數據無法向社會公開;一些部門、行業對行賄人、行賄企業相關情況等信息專享的權屬觀念較重,客觀存在數據壁壘、信息孤島等現象。這些不足之處,導致行賄人黑名單缺乏統一的權威數據,制約了黑名單效力的發揮。
在實踐中,一些行賄人或行賄企業想方設法投機取巧,借殼重開公司,“鑽漏洞”躲避“黑名單”。比如,數年前,東部某市的一家檢察院對“行賄犯罪檔案”中3家犯有單位行賄罪的企業進行跟蹤發現,其中兩家重新成立新公司,並以新公司的名義開展經營活動。此漏洞有必要堵上。
完善行賄人黑名單制度,關鍵在形成公開、共享、實時更新的制度體系。破除長期存在的行賄等擾亂市場秩序的不正當競爭手段,讓步入“成年”的行賄人黑名單制度,以更“成熟”的姿態,發揮更有力的作用。與此同時,當前快速發展的大數據技術、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也為打破行業、部門的信息壁壘,實現數據信息共享互通提供了解決路徑。新技術也應該成為黑名單發揮威力的有力“武器”。此外,也有專家建議加強對公司股東身份的審查,完善公司、企業登記管理制度,建立統一並聯網的誠信檔案。讓行賄人進了黑名單的“班房”便不能輕易“越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