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認識真正的台灣史
http://www.crntt.hk   2019-02-03 00:12:43
 
  要從大歷史去看當時的政治氛圍

  蔣介石在大陸時間,讓中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也是五個常任理事會的會員國。從古寧頭大捷到八二三炮戰,成功地維護了民國政府的國祚與台灣人民的安全。再看看大陸後來走的道路,如果沒有這一段捍衛台灣安全的歷史,台灣的命運當時會如何?在評論“白色恐怖”時,是否也應該放到這個脈絡中討論?

  歷史是無情的,人也是健忘的,但是在回顧歷史時,必須有個“度”。蔣介石與陳誠推動的土地改革相當成功,讓台灣的佃農獲得夢寐以求的土地,現在攻擊蔣介石的年輕一代,卻大多是這些佃農的子孫。如果沒有蔣介石與民國政府,移居到台灣的外省人,無法找到軍事庇護和政治庇蔭,但是外省子弟罵起蔣介石與民國政府也不遑多讓,特別是需要投靠民進黨和台獨的外省子弟。歷史不是不能改寫,人物不是不能反評,但是必須也要有個“度”。“度”的標準沒有任何指標,全在於個人道德良知、是非正義的素養。歷史事件中不乏個人的恩怨情仇,不過,歷史不應衹是一家一室的恩怨,特別是當整個國家當時面臨生死存亡之時,可否應用更大的格局來看待曾經傷痛的歷史?

  任何事件都會有無辜的受害者,不論是二二八還是“白色恐怖”,都有無辜的亡魂,這是歷史的傷痛。但是我們可否從大歷史來理解這段小歷史?二二八事件不就是中日戰爭的遺緒,而白色恐怖不也是國共內戰的另外翻版?在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中,亡魂還少了嗎?令人痛心的是,在台灣,一些人將“道德正義”無限上綱與曲解,在他們眼中,衹要是被民國政府殺害者,一律都是“受難者”,而不管他是否是流氓、暴民、武力顛覆者、潛伏諜報者。一直糾纏著“白色恐怖”不放,真的衹是為了“正義”?還是為的是要醜化當時的蔣介石與民國政府,以凸顯其是欺負台灣人的外來政權?

  對歷史的曲解更在於,不斷放大“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不正義性,並把兩件本質不相干的事件混在一起,更視兩蔣治理台灣時期為“不正義”的年代。如果兩蔣時期不正義,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正義”嗎?替日本軍國主義上戰場的人“正義”嗎?取得日本人留下財產的財富“正義”嗎?這是那些主張“轉型正義”者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七、蔣介石為台灣帶來黃金十年

  在那個被現在稱之為“不正義”的年代,在蔣介石與民國政府治理下,台灣出現有史以來,經濟發展最為燦爛的黃金十年。經濟成長率不論從一九六○年計算至1969年,或從1961年計算至1970年,長達十年期間,每年平均成長率(或增加率)都超過10%。物價上漲率不到4%,出口佔GDP比例超過24%,儲蓄率超過20%。這個成績不論比較荷蘭東印度公司、延平王、大清帝國、日本殖民政府、台北民國政府的任何一位統治者,都無人能出其右。在蔣經國時代,推動十大建設、開發新竹工業園區,讓半導體產業成為台灣科技業的指標,傲視全球,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但是很可惜,後繼者卻無法繼續讓台灣壯大。

  1960年代的關鍵十年是台灣能脫離貧窮,走入現代化的關鍵十年,這是蔣介石與民國政府所領導的。沒有這十年扎下的根,蔣經國的經濟建設很難突飛猛進。台灣自古以來,從荷蘭人至日本人統治時期都存在的羅漢腳和乞丐現象,在這十年間消失。不論各種政治立場的人如何評斷蔣介石與民國政府的功過得失,這十年的政績,台灣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統治者,都無人能超越。但台灣現在衹努力要讓年輕一代記得蔣介石衹是威權統治者,國民黨是個外來政權。

  在兩岸對峙、台灣戒嚴的年代,民國政府仍然堅定落實民權主義,並沒有停止台灣地方自治的腳步,為未來的全面民主化奠定了基礎。這是日本殖民時期絕對做不到,也不會想做的。推動九年國民教育,全面提升國民素質;復興中華文化,讓台灣成為中華文化的重鎮,也是蔣介石與民國政府不可抹煞的貢獻。

  “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是先儒們感嘆歷史朝代轉換時的總結。日據時期,日本人要滅中國史可以理解,但遺憾的,現在的台灣卻是自己人要滅掉自己的歷史。當台灣史的理解偏差時,台灣就必然陷入價值錯亂、是非不分、對錯不明、立場決定一切、態度走向極端的情境。昔日蔣介石與由國民黨主政的民國政府對台灣的日本人和日本皇民,都寬大為懷,以德報怨,沒有像韓國一樣整肅親日皇民。但是當台灣由昔日的皇民當家時,卻樂於鬥爭蔣介石與國民黨。

  蔣介石自詡為中國的民族主義領袖,全力在台灣推廣中華文化,消除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力,但是歷史是諷刺的,一些皇民化的後代透過政治權力,進行了歷史最大的反撲。在多年的去中國化、扭曲台灣史的教育下,台灣的年輕世代卻越來越不認同中國人身份,理所當然地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這與他們的祖先在不同年代渡海而來,宗族的墓碑上仍寫著唐山故土的名稱已是完全不同。這群年輕人已被教育成是屬於“南島語族”,而非“中華民族”。

  八、扭曲歷史敘事是為了“去中”

  為達到“去中”的政治目的,所採取的做法,就是徹底抹去或醜化民國政府來台的一切,而其最核心的攻擊點就是從蔣介石與國民黨下手。因此,2016年,當民進黨擁有絕對的權力後,以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政府即以“轉型正義”為由,要徹底消滅蔣介石在台灣留下的任何印記。但不管如何努力,成功的機率都很小。原因很簡單,歷史的事件可以用曲解來欺騙,但無法篡改事實。如果比較兩蔣時期與日本殖民時期對台灣的貢獻,誰把台灣人當自己人,很容易就找到答案。

  兩蔣時期對台灣的的現代化貢獻遠非日本人可比,在日據時期台灣人衹是“屬民”,但是在民國時期則是“公民”。如果批評兩蔣時期是殘暴的威權統治,那麼也可與日據時期所有的台灣總督做個比較,後者殺人如麻,國民黨治理下的台灣無疑是不能比。總是批評台灣有三十多年的威權統治,但卻歌頌日本五十年的專制皇民統治,這樣的台灣史論述,對嗎?

  蔣介石與蔣經國終生不讓“中華民國”的燈火熄滅,但是其後繼者卻一個一個在實質上拋棄了他們,甚而肯叛了他們。他們拉拔的政治人物,面對蔣介石被台獨分子攻擊時,蔣經國的接班人李登輝成為“去中”的精神領袖,馬英九與其它國民黨的領導人則大都選擇保持沈默。當歷史教科書逐漸“去中國化”的過程中,兩蔣的後續者選擇噤聲不語,即使有了權力,也沒有撥亂反正。當兩蔣時期被定位為“不正義”的年代,而需要被轉型時,他們也沒有奮力抗爭。有些人“不容青史盡成灰、不信真理喚不回”,而仍選擇抗爭時,國民黨的領導人們也是選擇保持距離,深怕影響到他們“客觀中立”的形象。悲哀的是,不衹是兩蔣政治上的繼承者,連兩蔣自己的子孫也呼應所謂本土和台獨的立場,貶抑蔣介石。

  是非不明的社會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價值錯亂的人群又如何能夠真正的團結?當兩蔣時期在台灣被視為是外來政權時,注定了台灣會走向分裂、競爭力減弱。兩蔣時期的民國政府,對台灣好,還是壞;兩蔣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兩蔣時期的中國國民黨,對得起,還是對不起台灣,已經不重要,都已經過去。這段時期的台灣史,不會衹是當代幾個學者或政治人物說了算,時間才是真正的歷史檢驗者,青史不會成灰,在激情欺騙都逐漸如煙散去後,歷史的公道會浮現的。

  過去的就過了,不會再回來。在地理大發現時,台灣衹是航線上的一個重要轉運島,也曾經是漢人尋求新生活的開墾天堂,也不幸地成為帝國主義垂涎的果實、戰爭的基地,不論如何改變,它的地理位置讓它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邊陲,而不是中心。

  九、台灣自我放棄中國的話語權

  1949年民國政府來到台灣這段歷史,改變了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位置。這次渡海南遷,是中國史上足以比擬東晉永嘉渡江與南宋靖康渡江的三大南遷事件。1949年也是三大移民潮中文化意義最豐富的移民事件。由於當時來到台灣的不少當時的文化教育菁英、重寶國器、檔案資料,一九四九年後的台灣可謂是民國學術的繼承者,是另一種五四精神的發揚者,更有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1960年代,台灣再大力推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讓中華文化在台灣深深扎下了厚實的基礎,也讓台灣成為全球中華文化的代表者。一直到1970年代,台灣的經濟是在和平的手段下逐漸轉型發展,政治民主也日益深化。這時台灣的表現,讓它成為中國真正的中心,而不再是邊陲,這是台灣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現象。

  可惜,1990年代起,當過去四十年的歷史被詮釋為外省人迫害本省人、國民黨與民國政府是外來政權、是不正義時;當台灣決定在政治上要遠離中國、在文化上要去中國化、在經濟上要與中國保持距離時,台灣似乎又再次回到它歷史的原點。特別是,當中國大陸開始重視並弘揚中華文化、經濟快速發展時、政治力量茁壯時,台灣已不再是中國的中心,而似乎又往邊陲移位了。

  不是沒有機會的,台灣還是有可能在未來中華民族的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國際關係上,兩蔣時期留下了一個沒解決的問題,即兩岸是一個甚麼樣的關係?國際上衹認同接受“一個中國”,沒有國家公開接受“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台灣是要硬著頭皮、頂著鋼盔往台獨衝,還是有智慧地坐下來與北京共同解決這個歷史的問題,讓兩岸可以在“和合”的道路上發展?這取決於台灣人是否有智慧。

  十、以開放與包容迎向未來

  兩蔣以後,台灣的大趨勢是選擇分離主義,因為要選擇這條路,所以用政治力量把真正的台灣史給扭曲了。政治是一時的,但是扭曲的台灣史對青年的傷害卻是長久的,這是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所在。本書的出版,希望能在這一方面做出貢獻。我們期待,當台灣史在台灣得到正確的認識,因為台灣史而引發的錯誤認同可以改變,兩岸能夠用智慧解決爭議,和平相處,台灣絕對可以像有些人所期待的“胖鯨魚”一樣縱橫四海。

  在閱讀完本書後,在瞭解事實真相的原委後,或許我們可以放下所有的恩恩怨怨,展望一下未來吧。有人說,幾百來年,台灣人從來沒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所以要有主體性、要與中國大陸一刀切而獨立。但是,“台灣是屬於誰的?”,“台灣是否應該是台灣人的台灣?”,“誰是本土,誰是外來?”這樣的爭議有這麼重要?又能夠解決問題嗎?

  如果從人與自然的角度來看,土地是包容我們的母親,孕育我們的生命,借用佛法來說,即使是自己的生命,我們都不能真正地擁有,而最多衹能使用享有,何況土地?所有的土地與財產,都是藉我們使用或看看幾十年而已。從時間的長河來看,我們都是地球上的過客。在地球這塊土地上,從來沒有真正的“原住民”,也沒有所謂的“外來人”,有的衹是“先來後到”而已。

  台灣的歷史,的確是一個不斷有“後來者”進入的歷史,先來者往往排斥抵制後來者,甚而要後來者“滾回去”,視後來者為“非我族類”,這樣的情形在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台灣仍然可見。這種“先來後來”的分別心,成為台灣這個“移民島”上爭執與衝突的核心源頭。

  放下“我執”吧!台灣與世界上所有地方一樣,都不是屬於誰的,我們都是地球上的過客,地球才是真正的主人。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台灣應該要做的是如何讓自己更“開放”,更追求“和平”,讓生活能夠過得更好。有了好生活,才會有尊嚴,也才會有所謂的“主體性”。

  當世界上更多的人願意來到台灣,願意“享有”台灣時,台灣也就可“享有”世界了,也就有了真正的“主體性”。故步自封、以“我執”來愛台,衹會害台,衹會讓自己失去所謂的主體性。“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鎖島”排他思維將使得台灣逐步萎縮,唯有“台灣是世界的台灣”的認識,台灣才有機會享有全世界。“和平開放”是台灣必須要走的道路,“有容乃大”則是台灣面對世界、展望未來唯一的座右銘。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1月號,總第253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