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全球在2016年共製造20億噸家戶垃圾,較3年前增加2億噸,等同每天每人製造740克垃圾,這個數甚至還不包含總量更多的工業垃圾。而民眾一旦更有錢,就會消費更多,卻也丟棄更多。先進經濟體人口僅占全球的16%,製造的垃圾量卻占34%,開發中國家正在迅速迎頭趕上。
垃圾問題的急迫性無庸置疑。印度“最高法院”今年7月警告首都新德里市政當局,城市已經要被“垃圾山”掩埋,要求當局儘速清理。印尼有些河面飄滿垃圾,甚至連河水都看不見。印度孟買8月間在2天內就從海岸清除1萬2000噸垃圾。
不過好消息是,全世界的政治領袖與大眾都逐漸認知經濟、生態和廢棄物的平衡問題。許多開發中國家的政府意識到,如果不花錢處理廢棄物,就得花更多錢處理廢棄物帶來的後果,例如健康問題。
報道表示,垃圾問題不像氣候變遷一樣會帶來世界末日等級的挑戰,相對容易解決得多,只要開始清潔與回收,就可以立即見效,且可以產生良性循環。若民眾可以迅速看到行為轉變帶來的成果,也會更樂於採取行動。
報道指出,台灣在1990年代經濟發達、生活水準提高,消費能力卻超越清除垃圾的能力,成為“垃圾島”。在1993年,台北市有1/3垃圾沒有確實收集,更不用提回收。到了1996年,有2/3的垃圾掩埋場飽和。
當地政府為了解決垃圾問題,興建24座焚化爐,也刺激垃圾減量活動,並在生產者延伸責任(EPR)制度的推行下,讓生產者負擔更多的環境責任,這個制度也延續至今。
此外,家戶必須為不可回收垃圾支付處理費,違法傾倒垃圾會面臨高額罰款。種種制度推行下,目前台灣每人每天丟棄的垃圾量為850克,與20年前的1.15公斤相比大幅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