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拉高了投資者避險需求。2020年的全球經濟因疫情衝擊出現了二戰以來的最大跌幅,國際金融風險隨之堆積至歷史新高。
追溯比特幣誕生的本源,就可以發現其與抗通脹有天然的聯繫。比特幣是由據稱為日裔美國人的中本聰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2009年1月3日誕生的一種虛擬加密數字貨幣,其最初就設定了只能通過在網上“挖礦”產生、總數為2100萬枚的規則。這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從設計伊始,就是為了對抗由於政府超發法定貨幣所引發的通貨膨脹。供應上限以及每隔4年發行量減半的規律,使其具有一定的抗通脹能力,與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條件下也要超發貨幣、刺激復甦的各國央行形成反差。
疫情衝擊下,出於對衝通脹風險需求,銀行、保險公司、理財機構開始成規模地擁抱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貨幣市場。比特幣的市值能快速達到現今這一高度,主要還是因為機構資金取代全球散戶入場開跑。
英國魯佛投資公司在確認購買價值超過7.45億美元的比特幣後發布報告稱,“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為這一融合了技術和黃金優勢的資產設置了完美的環境。負利率、極端的貨幣政策、膨脹的公共債務、對政府的不滿都為投資比特幣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專注加密資產的阿爾卡基金首席投資官傑夫·多曼認為,“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任何其他貨幣的貶值,都會強化比特幣的購買力”。
此外,美元信用廣受質疑強化了資產多元布局的意願。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之前,憑借美元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和美聯儲長期超低利率政策,美國政府和美資公司發行了天量債務讓全世界分攤其成本。截至2020年9月30日,美國政府的預算赤字飈升至創紀錄的3.1萬億美元。許多觀察家警告稱,這種債務不可持續——一旦危機來臨,類似量化寬鬆等“印鈔行動”將再次登場,而美元的貨幣信用勢必隨之下降甚至被透支。但2020年美聯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印鈔行動”至今未停下腳步,目前每月國債和政府支持抵押貸款債券的購買量仍高達1200億美元。這加劇了全球投資者對美元信用的擔憂,美元和美元資產也隨之跌至近年來低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