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就要跟居民“多商量”。從組織實施來說,老舊小區改造的主體是居民。面對改造過程中的不同訴求,需要尊重群眾意願、傾聽不同聲音。以加裝電梯為例,樓上樓下居民的需求差異大,往往會給改造工作帶來阻力。面對類似問題,不能想當然、“一刀切”,而應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做好群眾工作,多給居民“菜單式”的選擇,量身定制“需求清單”,採用“一棟一策”“共建共管”等方式,精准施策推動,滿足群眾需求。
共建共治共享,就要讓居民“多監督”。怎麼改,效果如何,要由居民來評價。《指導意見》提出,搭建溝通議事平台,利用“互聯網+共建共治共享”等線上線下手段,開展小區黨組織引領的多種形式基層協商,主動了解居民訴求,促進居民形成共識。改造方案制定、配合施工、參與監督和後續管理、評價和反饋小區改造效果等各個環節,都要充分聽取居民意見,凝聚社區治理共識。
共建共治共享,還要居民“多參與”。老舊小區改造不是“一錘子買賣”,改造完成後的管理和維護,是影響小區質量“可持續”的關鍵。如今一些老舊小區業委會成立難,即使引入物業公司也面臨物業費收繳率低等問題,使其管理運營出現困境。化解難題,需要充分激發居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與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居民自治機制建設、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有機結合。
作為一項回應群眾期盼的民生工程,老舊小區不只是一幢幢房子,而是承載居民美好生活的社區。因此,老舊小區改造不僅包括對“硬件”的提升,還要實現社區治理“軟件”的同步升級。不斷創新完善基層治理機制,推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才能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找到最大公約數,繪就民心民願的最大同心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