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一館。(中評社 李其樺攝) |
潘偉華強調,中美貿易戰的短期衝突,導致美國對大陸關稅提高,使得許多原本在大陸發展的廠商會需要第二生產基地,就會移到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站在分散風險和分散生產基地的考量是無可厚非,但是要取代中國大陸,還是不太可能。因此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的地位短期內雖受到衝擊,但是否會被取代?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
台灣追求南向政策,是否能順利讓供應鏈脫中?
潘偉華認為,新南向和台商回流成果看起來比較斐然,並非因為政策本身吸引人,而是剛好遇到中美貿易戰的關係,但是對廠商來講,當然會需要大陸以外的生產基地,但是這個第二生產基地是否能取代彈簧床?恐怕還言之過早,許多廠商仍把中國大陸當主要生產基地,把越南當成其次生產基地。
潘偉華表示,中國大陸要提供除美國以外其他國家相對友善的生產環境,和美國開打就無可避免,只能開打到底,但是對其他國家的關稅就要穩住,否則連歐盟都開始對中國大陸產品課以很多關稅,甚至東協都倒在美國那邊,才對中國大陸有很大的影響。
台灣如何在中美對抗找到自己的定位?
潘偉華認為,在中美對抗形勢下,台灣最好的做法是學習台積電,當中美雙方的朋友。台灣過去長期有代工思維,例如三星和蘋果彼此競爭激烈,可是他們都找台積電下單,不管你們是不是敵人,你們都是我(台積電)的客戶和朋友。
潘偉華強調,呂秀蓮過去曾講過台灣要中立,在經貿關係上也是如此,當我們願意跟大家做朋友,就不會有敵人。政治人物挑起對立,想得到選票上的利益和好處,但是從經濟利益角度來講,共同成長茁壯才符合大家的利益。
民進黨不接受一中框架,外交上沒有親中選項,要如何同時跟中美做朋友?
潘偉華認為,民進黨雖然沒有太多國際選擇空間,但是從蔡英文520致詞時提到尊重《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還是很委婉的方式變相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之間一些細微末節的名稱和框架,多是為了對各自底層草根勢力的交代和滿足,雙方都不需要太認真。長遠來講,市場和經濟力量才是未來成功的主軸,因此兩岸合則雙贏。
潘偉華說明,在中美對抗過程中,美國也希望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站在自己一邊,亞洲各國都受到美國的壓力,但是各國都還模稜兩可,甚至有些國家取得更好的條件,如果完全倒向一邊,就失去選擇的彈性和利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