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從無到有,看“中國鋼雹”誕生記
http://www.crntt.hk   2019-01-26 08:45:00
 
  邁過理論層面的這道坎,周國棟的科研團隊又在具體實施中犯了難。

  當時,對於新型火箭炮的結構設計,整個科研團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一部分人認為,應當繼承現有裝備的剛性結構,這樣可以大大縮短整個研發周期;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採用剛性結構就意味著犧牲新型火箭炮的機動性能,這在節奏更快、對抗更加激烈的現代戰爭中,無疑是致命傷。

  一番論證過後,周國棟決定通過自主創新,探索設計新的結構。對此,有人表示不解,搞創新意味著從零開始,耗時費力。面對質疑,周國棟有自己的考慮:“研發武器裝備,眼光不能局限於現在,更要緊盯未來戰場,要有甘坐10年冷板凳的決心和定力。”

  創新路上難免經歷坎坷。當時工廠主要還在生產老式火箭炮,所有的生產設備相對落後,無法滿足新型火箭炮樣機的製造工藝。最初的設計方案確定後,整個研發團隊只能拿著設計圖紙幹著急。

  “機器幹不成的事兒,咱們自己幹!”無奈之下,他們只好手工製造。“一根7米多長的發射管,硬是靠十幾名高級鉗工耗時將近3個月,一點點給敲了出來。”周國棟回憶說,新型火箭炮的第一台原理樣機,就是這樣在全廠工人的敲敲打打中誕生。

  從原理樣機到定型樣機,從手工製造到更新全自動化生產線,這一次,他們又用了整整4年時間。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們自己能夠體會。

  周國棟還記得,那是1996年的深冬,他率領研發團隊開赴試驗場進行樣機的試驗試射。一次現場試驗,樣機的傳動箱被凍裂,火箭炮在齊膝深的積雪中成了不能動的“鐵疙瘩”。為了不影響試驗進度,周國棟二話不說,當即脫去身上的厚衣服,鑽進只能容下一個人平躺的底盤下進行維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