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前段時間,筆者作為隨團專家,參加了“新時代民營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先後考察調研了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與當地政府職能部門以及民營企業家展開了深入的交流。
筆者發現,民營經濟在這些省份的經濟發展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2018年,廣東民營經濟增加值為5.26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4.1%。同樣是2018年,浙江民營經濟增加值超過3.6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5.5%左右,創造了全省58.1%的稅收、63.1%的投資、78.0%的外貿出口、87%的就業崗位。民營經濟在福建則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貢獻了全省67%的GDP、7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就業,市場主體占90%以上。
這些宏觀經濟數據充分說明,發展民營經濟,絕不是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為穩定經濟而採取的權宜之計,而是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調研期間,我們還走訪了以正泰、吉利、安踏、恒安、紅豆等為代表的民營企業。筆者深刻感受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民營企業是最具活力的市場主體。而從產業競爭優勢理論看,發展民營企業更是培育國家產業競爭優勢的關鍵舉措。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世界各國經濟聯繫不斷加強,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中國經濟與世界各國經濟緊密融合,中國企業也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在此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競爭,更多地表現為經濟實力的競爭,國家競爭優勢也往往表現為產業競爭優勢。
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該理論著重討論了特定國家的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的各種條件。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在開放型經濟背景下,一國產業結構狀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國產業發展具有很強的能動性和可選擇性,固有的比較優勢不應成為謀求增強國際競爭優勢的障礙。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既是基於國家的理論,也是基於公司的理論。波特認為,一國的貿易優勢並不像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宣稱的那樣簡單地決定於一國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利率、匯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一國的產業創新和升級的能力。
毫無疑問,民營經濟在產業創新和升級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比如,浙江溫州是著名的“中國鞋都”,這裡孕育了7個中國名牌產品、82枚中國馳名商標、196家中國真皮標誌企業,占全國鞋革行業品牌榜半壁江山。2017年,溫州市鞋革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02億元,躋身千億產業集群行列。與此同時,以康奈、奧康、紅蜻蜓等品牌為代表的大型鞋企,與世界制鞋龍頭意大利直接對接,大力推動智能化生產,走在了行業前列,這也使得溫州由“中國鞋都”逐漸成長為“世界鞋都”,產業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
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千億級產業集群,還有更多的產業集群正在形成過程中。產業集群既是產業發展過程中自發形成的結果,同時也是新時期做大做強產業的重要途徑之一。國家產業競爭優勢往往蘊含於這些產業集群之中,而組成產業集群的往往就是最具活力、最具市場敏銳性和最具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所以說,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不可替代,發展民營經濟絕不是什麼權宜之計,而是培育國家產業競爭優勢、增強國家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舉措。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盤和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