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認為,金融與實體共生共榮的定位,決定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發點在於服務實體經濟。當前,中國實體經濟正從投資驅動模式向消費驅動模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質量效率集約型轉變。在當下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期,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金融結構體系、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金融政策支持方面,向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三農”領域傾斜。長期以來,民營、中小微企業及農戶與大型企業相比,不僅融資成本高,而且手續流程繁瑣,嚴重抑制了金融服務微觀經濟主體的效率。因此,應制定並有效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加大普惠金融力度、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以及加大對民企票據融資認可度,以促進金融資源更高效率地流向這些領域。
貨幣政策調控方面,實施精准滴灌,完善利率形成機制。貨幣政策應順應實體經濟結構轉型需求,保持穩健中性、鬆緊適度和精准滴灌。同時,加快完善利率走廊機制,完善市場化的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逐步形成商業銀行對市場化利率的定價權。
金融市場發展方面,加強直接融資模式,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伴隨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科技型中小企業將在中國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們需要容錯性更大、風險偏好更強、資源配置效率更高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為其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對此,應大力發展股權、債權、基金等多渠道融資體系,打通資金向實體經濟,尤其是新興高科技產業傳導的途徑;同時,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吸引境外資金入市,完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
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完善征信體系,重塑金融新格局。充分運用技術手段,建立金融大數據,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從而構建覆蓋度最廣的征信系統。減少對小微企業抵押品依賴、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同時,加強金融綜合統計建設,運用金融科技最大程度覆蓋信息監管層面,實現對金融風險全方位及時有效監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