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5日電/近日,央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0.5個百分點(不含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同時額外對相關城商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顯示出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大。在數量工具之外,有分析認為,在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實現貸款利率換錨後,進一步降低MLF利率以進一步降低實體貸款利率的可能性增大。
在國內外諸多因素影響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貨幣政策有必要為市場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動性,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當然,此次降准與9月中旬稅期形成對衝,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保持基本穩定,並非大水漫灌,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
考慮到貨幣政策量價可能一起放鬆,在當前的環境下,可能產生“資產荒”,即相對於寬鬆的成本更低的流動性,在經濟下行期,資產端的風險加大,相對應的優質資產減少,其結果是相對過多的流動性追逐過少的優質資產。
2014年,為了降低實業企業融資成本,特別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中國貨幣政策主管部門也在政策上有過相對寬鬆的取向。雖然解決了很多企業的困難,但相對優質資產過少,於是大量資金流向高收益的地產、地方政府債務等,同時也有大量資金滯留在金融體系,利用杠杆與影子銀行體系,空轉套利。
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對三大部門進行了以去杠杆為核心的整頓和抑制,即金融體系的嚴格監管與去杠杆;地產融資全面封堵;地方政府債務陽光化。也就是說,充分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封殺了三個可能的流向。由於理財、債券領域的風險不斷加大,避險情緒導致目前資金回歸銀行儲蓄。一般儲蓄率回升的同時,會出現風險偏好加強以及市場下行壓力形成的資產荒,會進一步降低金融機構的利潤。
在日本1980年代,也曾出現過金融寬鬆與產能過剩並存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自由化增加了銀行籌措資金的成本,但在資產端,大型企業缺乏投資機會的同時,也同時在融資上實現了“脫媒”,融資的資金很多也是投入到證券市場在各大公司之間交叉持股。對於銀行而言,失去大企業客戶後不得不尋找中小企業作為服務對象,開啟了地產泡沫時代。
事實上,從日本的經驗看,當貨幣寬鬆後,市場會出現“游資化”現象,即廉價資金為了獲得收益會不斷嘗試突破管制進行各種創新進行投機和套利。中國目前已經強化了監管防火墻,嚴格治理這類“游資化”現象,但是仍然需要警惕某些資金會在一些未知的領域和市場興風作浪。
另一方面,中國更需要防範的是銀行資金過多地流向“優質資產”。在發生了資產荒,優質企業和項目會獲得更多議價能力,從而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得資金。這種好處會刺激他們充分利用來投資新的項目、併購或者多元化擴張,可能由此犯下錯誤。
1980年代的美國公司曾經創紀錄的借貸以進行大規模的併購,使得他們承擔了過多的債務,但是,當1990年代初期經濟開始出現小型衰退時,美國企業的倒閉數量創下戰後新紀錄。儘管美聯儲繼續不斷下調利率,這些企業也只能緩解了債息成本壓力,並出售資產來修復資產負債表。
事實上,2008年後,中國貨幣政策寬鬆以及國企作為無風險的“優質資產”,導致大量信貸流向央企(國企)。當投資過熱而不得不收緊貨幣政策時,央企投資的項目過多,投資過於平均,效率較低,資產回報率過低,自然就會抬升央企的債務壓力。也就是說,當優質企業擁有廉價的充足資金後,很可能進行低效率的規模擴張,作出錯誤的決策,導致產能過剩,資產負債表惡化,這點是央行必須提防的風險。
我們處於一個出清周期之中,同時,需要投入創新事業以及維持適當規模的政府債務用於基建。貨幣政策可以為這個複雜的過程提供穩定的金融環境,但無法承擔結構性改革任務。若是用金融政策刺激增長,歷史經驗表明將會製造更大的風險,增加脆弱性。中國做出了周到的防範,但也要關注優質企業和有能力繼續發債的地方政府的投資行為,避免他們也醞釀風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