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國產紀錄片不必以票房論英雄
http://www.crntt.hk   2019-03-27 08:51:03
  中評社北京3月27日電/紀錄片是最有效力,也是和現實呼應最快的一個方式。據統計,在2018年衝擊年度總票房600億的大背景下,今年上院線的國產紀錄片僅有13部,其中票房最高的是《厲害了,我的國》4.8億,其餘多是幾十萬票房,這13部紀錄片總票房為5.69億。(3月24日《新京報》)

  有好口碑卻沒有好票房,成了當下國產紀錄片生存和發展的一大困境。當這種不對等的情況出現,並且逐步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就值得我們分析背後的原因。

  影院排片低成了最主要的原因。方勵為《百鳥朝鳳》“跪求排片”、馮小剛在微博為《二十二》發聲,呼籲提高排片、豆瓣評分9.7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排片僅0.1%……影院需要商業效益,合理排片把最可能獲得高票房的影片優先排片,甚至會根據影評和實際票房來調整排片,力求效益最大化,這無可厚非。排片低的前提下,導致了國內每年上院線的影片中,故事片大概500部,而紀錄片僅10部左右的巨大反差。

  除此之外,觀眾對影院觀影的選擇傾向和紀錄片創作者的現實困難,也是紀錄片有好口碑卻沒有好票房的原因。多數觀眾在工作之餘去影院觀影,抱著休閑放鬆的心態,選擇場面震撼的大投入影片以及一些喜劇影片者居多,對現實題材的紀錄片關注較少,通過網絡、電視觀看紀錄片成了更主要的形式。對於創作者而言,更多是帶著情懷來做,甚至完全自掏腰包,缺乏高回報的紀錄片不得不面對現實——投資不足、渠道不多、未來不可期。

  對於國產紀錄片口碑熱而票房冷的現象,不妨“另辟蹊徑”,不必然要靠票房多少論英雄。一方面,國產紀錄片的高口碑,體現了觀眾對國產紀錄片的肯定,受眾的需求不減,就意味著紀錄片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我們國家也並不缺少針對現實題材用心創作的好導演和創作人,只是缺少資金和有效傳播的機會;另一方面,紀錄片在影院內遭遇票房冷,無疑是眾多帶著匠心創作的導演們潑了一盆冷水,讓他們寒心,但是把希望寄托於強制影院給紀錄片排片顯然不現實,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正確的做法是尋找到一個適合紀錄片展示和發展的平台,來給優秀的國產紀錄片“正名”。

  確有必要給國產紀錄片一個平台。客觀來講,很多導演和演員並不在意票房帶來的回報,而是單純希望更多人能看到紀錄片。文化或宣傳部門可以通過舉辦紀錄片大賽等形式,開展多元化媒體推廣的形式,挖掘有現實意義的優秀國產紀錄片,買下版權並將其推上網絡和電視,顯然不是難事。對於一些有經濟困難的導演,可以選擇性簽約和提前購買,提供一定資金支持,助力創作。這樣一來,既能滿足百姓需求,又能讓更多紀錄片創作者們永葆匠心和情懷,帶來更多的精品,當國產紀錄片有了自己的平台,就可以脫離票房的“枷鎖”,在自己的天空中“振翅飛翔”。

  來源:紅網  作者:牟致樺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