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沒有很重視長照/安養機構的COVID風險— 這個去年麻州和紐約可是付了很慘痛的代價而學習到的經驗。去年三到五月,美國重災區的長照/安養院簡直是【等死院】,美國COVID死亡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來自安養院,在麻州一半的COVID死亡人數來自於安養院裡的老人。去年很多新聞畫面,是一袋又一袋的老人從長照機構裡被抬出來。
台灣應該儘快建立安養院醫療人員及老人每週定期PCR篩檢(PCR!不是快篩,因為無症狀者快篩偽陰性真的太多)的機制(去年美國有些長照機構甚至做到每人一週兩次),同時,應該安排長照/安養院人員為疫苗接種的第二順位。等到你因為有症狀才去篩查,查到一個陽性老人的時候,那個長照機構基本上就完了。這是美國用去年疫情剛爆發時的慘痛老人死亡所換來的經驗,希望台灣引以為戒。畢竟,每一位老人都是一位台灣人的爸爸或媽媽。
還有,台灣目前順位當中,沒有提到遊民的疫苗施打。我們研究團隊去年花了不少時間研究遊民COVID-19的感染與傳播,有一篇研究現在被期刊審核中。這一批人群往往是社會裡最被忽視的一群人,但他們也是最容易爆發疫情以及高比例重症或死亡的人群。在麻州,遊民是被列入第一波施打名單裡的。台灣也應該考慮把遊民及收容所工作人員列入優先施打對象。
說真的,這一份接種順序的安排,還蠻令人失望的。台灣應該利用最引以為傲的健保資料庫系統,透過TOCC和慢性病史運算出接種順序,而不是單單以接觸風險來制定接種順序。這樣的順序在去年還沒有社區感染前,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現今台灣已進入社區感染,接種順序就應該調整讓最高危的人群能最早打到疫苗,以減少對醫療量能的衝擊。連美國這種沒有健保系統,電子病歷系統超級混亂的國家, 都能訂出詳細的施打順位,列出慢性病清單(請參考美國CDC網站)。台灣疾管署真的要加油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