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無依之地》:追尋丟失的內心生活
http://www.crntt.hk   2021-01-27 15:43:24
 

  至於自己會不會像弗恩那樣?相信很多人,只是心頭有模糊的意識,並不願意(不敢)去認真地深思,因為那真的會帶來真實的觸痛感。

  弗恩不只是她自己,而是很多人。她是那些困在道路上或辦公室裡的中年人,是即便身在家庭當中也如困獸般焦慮的人,是活在一個傳統的、沉重的評價體系中的人,是為了自己的身份與責任而活的人……區別在於,弗恩通過游牧生活獲得了內心的平靜——哪怕是暫時的。可絕大多數現實中人,都沒法做到像她那樣瀟灑地一走了之。弗恩只有一輛房車,而太多人“擁有一切卻好像什麼也不曾擁有”,因為不敢或不甘心放棄,許多人的一生,都將不會離開原地。

  《無依之地》中,其實是包含著很古老的東方式價值觀的。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時不時會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還有“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趙婷在電影中,很喜歡拍攝黃昏、燈暈、花草,她雖然不太刻意呈現影片的詩意氛圍,但依然能夠看出她對環境的迷戀。她暫居的汽車營地,她那裝滿雜物的房車,還有車窗前未知的道路,都是她的桃花源,“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她的心境,與這兩句古詩非常吻合。

  弗恩沒法再輕易地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丈夫去世是原因之一,但更大的原因,是她發現了自我,找到了自己與自己、與自然更妥帖的相處方式,無需再通過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來獲得幸福感與存在感。在《無依之地》中,弗恩與人相處的時間是短暫的,而與大自然相處的時間是富裕的。在大自然裡,她總會表現出“展翅欲飛”般的自由感,她在荒石之間游蕩,在大峽穀面前呼喊,提燈走向草原深處,在湖水裡裸泳……擁有了這種自我認同以及與大自然互動的親密關係之後,現代文明所提供的一切,都瞬間失去了吸引力。

  前幾天,我在短視頻網站上看到了一名東北旅行者拍攝的內容,視頻展示的是他在西雙版納遇到的房車旅行者。這群旅行者和弗恩差不多一樣大的年齡,他們選擇在安全的地方停車,自己做飯,遛狗,在陌生之地,過著毫無拘束感的生活。這樣的人群並不少,他們要麼退休,要麼提前終止了職業生涯,過上了一年四季半數以上時間在路上的生活,如果跟蹤拍攝他們,製作出的紀錄片,是否會是另外一部《無依之地》的故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