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統獨勢力急速變化的原因與影響
http://www.crntt.hk   2022-07-04 11:59:05
舊金山華人華僑示威
  中評社╱題:台灣統獨勢力急速變化的原因與影響 作者:浙俠(杭州),台灣問題專家

  【摘要】近年來,民進黨執政當局“倚美謀獨”,“抗中拒統”來勢汹汹,一方面置台灣於“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另一方面卻鮮見島內民衆如同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的抗爭活動,反觀島內政治生態呈現出“獨”升統降現象。此外,各類民調也顯示,民衆對民進黨的好感度遠高於當年李、陳執政時期,輿論氛圍更是一片此起彼落的挑釁聲。是什麼因素導致台灣統“獨”勢力版圖急速大挪移?本文試圖通過梳理民進黨執政當局的政治伎倆,以期拋磚引玉,探討應對策略,促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

  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本是台灣民衆的主流民意,然而,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的所作所為,恰恰反其道而行之:陸委會稱“兩岸互不隸屬”;台軍方面則號稱要將台灣打造成“刺猬”、“豪豬”;立法機構負責人游錫堃更是期盼“一旦台海有事,(所有民主國家)將立即外交承認台灣”……,整個決策層呈現出孤注一擲、拒統謀獨之勢,以至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將台灣稱作“地球上最危險的地區”。

  與以往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不同的是,台灣民衆面對兩岸擦槍走火的火爆局勢,不僅鮮見抗爭場面,反而主張兩岸和平、統一的政黨、社團逐漸邊緣化、泡沫化,島內政治生態呈現的則是“獨”升統降的現象;此外,各類民調也顯示,民衆對民進黨的好感度遠高於李、陳執政時期,輿論氛圍更是一片“倚美謀獨”、“以武拒統”聲。

  是什麼因素導致台灣統“獨”勢力版圖急速乾坤大挪移?

  一、洗腦:降低政治判斷力

  就兩岸關係分析而言,判斷統“獨”博弈中的時與勢,其特殊性在於不能像化學分析那樣精確量化,讓人一目瞭然地看清時與勢。然而,時與勢的確左右著台灣民衆目的意識中的統獨方向,包括觀點和立場。

  從外部環境看,隨著兩岸博弈性質由以往的“法統之爭”、“制度之爭”轉化為統“獨”之鬥,尤其隨著民進黨執政當局不承認“一中原則”“九二共識”,而外部勢力干預台海局勢力道的加大、亞太地區“五四三二”(五眼聯盟、四邊機制、AUKUS、雙邊軍事同盟)陣勢的顯現,以及“印太戰略”、亞洲“小北約”輿論聲勢在島內的高漲,一些民衆和傳統的統派支持者在時與勢的判斷上,出現了一葉障目現象。認為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大陸崛起勢頭猛烈,龍鷹之鬥,衹要美國不放棄台灣、民主同盟不倒、中美衝突不停,兩岸就“和統不易、武統也難、‘台獨’渾水摸魚可待”。由此他們認定,兩岸統一前景不容樂觀,時與勢在向有利於“台獨”方向傾斜。

  對於一般台灣民衆而言,其統獨觀點和立場的是非對錯,是根據能否贏得別人贊同為標準。當台灣民衆發現其觀點與現實社會中的高層言論、輿論觀點,乃至政策導向不一致時,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然而,現實社會中,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幅反差極大的對比圖:一邊是大陸與美國衝突激烈、一邊是台灣和美國如膠似漆,更加上民進黨執政當局的“倚美抗中”、“和平台獨”、“以武拒統”等觀點的盛傳,西方觀點一邊倒的輿論渲染,促使台灣民衆對原先支持兩岸統一的立場和觀點產生動搖、懷疑。

  從台灣內部而言,民進黨執政當局刻意利用國際形勢的變化,為達以拖待變、阻撓兩岸統一進程之目的,用“倚美謀獨”策略、以武拒統口號迷惑百姓,熱炒所謂“愛台灣”、“芒果乾(亡國感)”、“武漢肺炎”等議題,不斷給台灣民衆洗腦。

  這裡,僅以“愛台灣”為例,看看民進黨執政當局是怎樣給台灣民衆洗腦的。

  愛台灣、愛家鄉,本是個價值觀問題。所謂價值,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人的尊重和滿足。而社會對人的尊重和滿足主要涉及人的感覺。當然,這裡的“感覺”是心靈之感而非感官之感,如同愛與恨、冰與火,是兩種顯然不同的感覺。

  事實上,討論“愛台灣”這一問題,對台灣長治久安、遞升民衆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吸引海外游子回鄉建設乃至凝聚人心都有正面積極意義,原本無可厚非。但民進黨執政當局與綠媒名嘴在炒作該議題時,刻意置入了大陸與台灣、外來與本土、專制與民主等主題詞,并將前後兩者對立起來,把一個美好的價值觀問題炒作成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問題,於此切割大陸與台灣,割裂島內族群,製造出兩岸及島內族群之間的仇恨。

  德國學者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在《文化的危機》一文中,特別強調了政治判斷和擴展的思維方式對於公共政治思考的意義,即個人的判斷和看法不是自以為是的想法,它們必須以取得可能的公衆共識為目的。“判斷的力量在於一種它與別人的潛在的共識。在判斷中起到積極作用的思想過程與純粹理性的思想過程,即我與自我的對話,是不一樣的。即使在我獨自決定的時候,判斷也是一種我與其他人的預期的交流,而且我知道,我必須最終和這些人形成某種共識。

  正是由於這種潛在的共識,判斷才有其特殊的有效性。對“愛台灣”問題的討論,由於置入了政治鬥爭的元素,台灣民衆對此的認識,自然就會激發出一種特殊的內心感覺,這種感覺期待得到別人的認可,否則很難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信心。當台灣社會所有的輿論觀點大多認為“親中就是不愛台灣”、就是“賣台”時,一般民衆和統派支持者就很難辨清方向,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起碼是自我懷疑境地。

  二、恐嚇:導致自我懷疑

  民進黨當局自詡“民主、自由、多元、包容”,事實上卻無法忍受統派力量在島內的存在,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島內的各種民調機構總會出來做一些有關國族認同感、統獨支持率之類的民意調查,從而炒作“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統一在台缺乏“民意”的偽名題。一方面切割兩岸聯結,推動“台獨認同”社會化,降低島內統一民意,瓦解“一中”意識;另一方面,利用所謂的民調結果,把中國人認同者從島內人群中剝離出來,誘導民粹輿論指責那些認同中國人的民衆是“台奸”,并以台灣民意為由,合理化其“一邊一國、抗中拒統”的政治迫害行為。

  更可怕的是,殺雞儆猴。運用“法律”手段打擊統派,消滅異己。自2019年以來,民進黨執政當局不斷修改“國安五法”和“政黨法”,以“莫須有”的“間諜案”,打擊特定黨派、統派人士、赴台游客、學生。用台當局“內政部”負責人徐國勇的話說,就是為鏟除“一國兩制”支持者及政黨量身定制的。最近,又針對在台大陸企業為出台“經濟間諜法”造勢,對在台陸資企業“先射箭再畫靶”,進行大規模搜索、約談。據台灣媒體報道,“光是3月,至少10家陸企約百人遭到搜索與約談,有些是以‘拂曉突擊’方式大動作進入辦公室進行搜索,并扣押硬盤計算機與工程師。①”

  鋪天蓋地的聲勢,從而使得統派人士與支持者精神上感受到巨大的壓力。面對著社會輿論、當局“法規”和“台獨”勢力的指責與打擊,其處境之尷尬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在台灣一般民衆心目中,“法律是公正的,程序是民主的,打擊也是‘合法’的”,因此,統派人士或支持者若是反抗或是爭辯反駁,豈不是等於說“法律”錯了,民主錯了?大有反對民主,與“法律”對抗的可怕嫌疑!由此,縱然有不怕打擊、不怕坐牢的統派人士或支持者,面對粗暴、武斷、強詞奪理、斷章取義、無限上綱的公權力,且不由分說、不容爭辯的1450網軍,即使胸有成竹,以為可以舌戰群儒,澄清問題,說服對方,但事到臨頭,卻發現情況并非如此,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你不但不能還手,甚至不准招架。不消說,這種“文革”式的約談、批判雖很難讓統派人士或支持者心服口服,但它足以讓人強烈地感到,你的觀點是被衆人唾棄的,你的行為別人都反對。也許統派人士或支持者感到很冤枉、很沮喪,但同時也會讓他陷入巨大的精神危機,開始產生自我懷疑。

  三、孤立:摧毀人的意志

  “台灣主流民意”、抓間諜“保台灣”不過是民進黨執政當局迫害統派人士、抗中拒統的修辭,在此名義下,給統派人士與支持者形成四面楚歌式社會氛圍,不露痕跡地分化統派力量,並千方百計設法儘量使統派人士長期孤立於台灣社會。

  孤立是一種難熬的刑罰,長期的社會孤立會對人造成深刻的傷害。美國心理學家黑尼(CRAIG HANEY)研究了鵜鶘灣超高度安全管理監獄的100名囚犯②。發現許多囚犯在孤立情形下生活,導致心智狀態混合長期冷漠、倦怠、憂鬱及絕望。同時,數十項研究均得出類似的結論:遭孤立的囚犯難以分辯真實與幻想。

  孤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強制式孤立,將人強制封閉在特定區域內與社會人群物理隔離,如監獄中的政治犯,另一種是生活在社會人群中的孤立,讓你繼續往常一樣的工作、生活,但周邊的人都不理你,讓你孤立於社會人群之中。強制式的孤立,可怕之處在於與世隔絕,但孤立者的內心依然可以在想象中繼續與他人保持交往,可以認為自己仍然受到衆人的支持或同情,甚至認為自己的行為深得人心,廣受擁戴。因此,政治犯在監獄中,其內心其實并不會感到被徹底孤立。畢竟,他懷抱著一種一旦回歸正常狀態,情況或許會發生顛覆性改變的幻想。這種幻想狀態縱然令人痛苦,卻未必能輕易摧毀希望。

  生活在社會人群中的孤立狀態,可怕之處在於這將嚴重影響其理智和認知。通常,人對政治問題的是非善惡價值判斷,衹有在與他人交流而獲得共鳴的情況下才可能清晰,才可能確認。與世隔絕式的孤立,使人失去參照系而陷於自我懷疑;生活在社會人群中的孤立,則在周圍輿論的一片否定聲中被迫進入孤獨的思考,更能使人面對顛倒的參照系而陷入自我否定,更容易摧毀人的意志,更能無情地剝奪掉孤立者的一切幻想。

  孤立於社會人群之中的孤立者,在其周邊處處能感受到別人的異樣目光:不是視而不見,就是向你表示輕蔑;熟人如同遇見麻瘋病人,唯恐避之不及。也許孤立者可以認為是他人不知情而產生的誤解,但沒有幾個人願意傾聽其解釋,而孤立者卻又可輕易地獲得一種印象:在衆人心目中,似乎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的,他們之間并不存在什麼誤解和冤枉。因此,孤立者就會感到自己極其軟弱無力、孤立無援。

  2022年1月11日,海基會前副秘書長、國民黨前民代龐建國跳樓身亡,震驚台灣全島!據台灣媒體報道,龐建國在去世前,曾多次發文譴責民進黨當局,“不公不義的台灣,我生不如死”。2020年6月6日,高雄市議會原議長許崑源得知韓國瑜罷免案通過時,極度失望并表示,“社會這麼沒有是非,我活著有什麼意思”,隨之墜樓身亡。龐許之死,既是向台灣社會不公不義、快速沉淪發出的警醒、呐喊,也是統派面臨生存環境的一種精準描述,更是對民進黨執政當局玩弄權術的一種無奈與抗議!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