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融合發展:大陸推進和平統一的新思路
http://www.crntt.hk   2017-05-01 00:18:13
兩岸交流發展與融合發展比較簡表
 
  第二,受政黨政治的影響不同。交流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台灣政黨輪替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兩岸交流既包括公權力部門的交流,也包括民間社會的交流。在公權力部門交流部分,在政黨輪替後,由於民進黨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兩岸交流受到很大影響,不僅官方交流中斷,而且民間社會交流也連帶受損。然而,融合發展主要是由大陸官方推動、台灣民間的個人、社團和企業參與的新形式,台灣官方不包括在目前大陸推動的融合發展行列之中,所以,融合發展基本上不受政黨輪替的影響,相反,在政黨輪替後,大陸更應加大力度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以稀釋島內的“台獨”濃度。

  第三,推動力量不同。交流發展是由兩岸官方共同推動的,而融合發展則主要是由大陸官方推動的,故前者具有雙向互動性,而後者則主要體現為大陸主導、台灣參與的單向過程。大陸願意優先對台灣開放,並且開放力度會逐步增大。大陸將繼續維護在大陸投資的台資企業的合法權益,為他們的發展創造更好條件;在台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問題上,兩岸也可以加強研究、務實探討,在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情況下作出妥善安排;另外,對於台灣方面所表達的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意願,大陸也持歡迎態度。⑥

  第四,參與主體不同。交流發展的主體不僅包括官方機構、被授權組織等公權力部門,也包括個人、社團和企業等。然而,融合發展主要是指台灣民衆個人、社團和企業參與到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分享大陸崛起所提供的機會和資源。當然,從理論上說,融合發展還包括台灣以適當的名義參與大陸所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或參與大陸推動的重大經濟發展戰略(如“一帶一路”等),但那不是融合發展的主要所指,而且目前也很難推進。

  第五,實現平台不同。由於交流發展是雙向的,故其場所和平台既可以是大陸地區,也可以是台灣地區。然而,融合發展則不同,其本來是雙向的,但由於複雜的原因,目前只能是由大陸主導的單向融合發展,故其場所和平台主要是大陸地區,即便是台灣參與大陸主導的“一帶一路”戰略等,那也是大陸搭建的區域性國際平台,也可以視為大陸地區的延伸部分。

  為了更清晰地展示交流發展和融合發展的不同,筆者將上述內容加以概括並列表如下:

  兩岸交流發展與融合發展比較簡表
  (圖表來源:作者自製)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發現,推動兩岸由交流發展走向融合發展,不是單純的量變,而帶有一定程度上的質變。那麽,融合發展是否意味著要取代交流發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融合發展與交流發展是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兩條相輔相成的軌道,儘管這兩條軌道有密切聯繫,但不能相互替代。那種認為融合發展會取代交流發展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其錯誤在於:割斷了融合發展與交流發展的內在關聯,忽視了交流發展在兩岸關係中仍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交流發展不僅不能被取代,而且還要繼續擴大和深化,讓更多的台灣青年人瞭解大陸、認同大陸,以更好地促進融合發展。

  通過融合發展推進和平統一的助力和阻力

  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既有阻力,也有助力。如何借用助力,克服阻力,切實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是當下大陸學界需要認真研究的新課題。

  (一)助力因素

  第一,大陸綜合實力不斷提升,能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提供必要條件。近二十年來,台灣內部因意識形態分歧和藍綠惡鬥等原因,致使社會動蕩不安、投資環境惡化、資金大量外流、經濟持續低迷、未來前景不明。對此,台灣居民倍感焦慮。相反,目前大陸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國際社會普遍看好的頗具潛力的最大市場,充滿諸多商機,尤其目前大陸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正在全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大陸可以給台灣居民來大陸就業、創業提供很多資源和機會。從目前已經來大陸就業、創業的台灣專業技術人員看,他們大多取得了較好的成就,這一方面與他們的教育背景、專業知識等技能和素質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大陸給他們提供的政策支持有關。大陸支持台灣民衆來大陸發展是大陸綜合實力的體現,表明了大陸對自身掌控兩岸關係主導權的自信。

  第二,台灣就業市場狹小,限制了台灣青年人的發展空間。根據台灣當局“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台灣15-24歲青年失業率在2000年為7.36%,2001年突破10%,2012年則達12.66%,遠高於日本和韓國的8%。就2012年而言,青年失業者依據教育程度劃分,從高到低依次為大學及以上佔56.21%、高中職佔29.86%、專科佔7.97%、國中及以下只佔5.96%。⑦造成台灣青年就業困難的原因主要有:台灣近十年高等教育擴張,青年大多選擇繼續升學,造成供需失衡;台灣青年人力資源供給與産業人力資源需求之間存在較大落差;全球化衝擊;產業失衡;台灣當局促進就業的政策沒有及時跟進;等等。⑧就業市場的不景氣使得台灣青年人看不到自己的未來,陷入焦慮之中。論平均富裕程度,大陸可能不及台灣,但大陸的發展日新月異,充滿了生機和機會。倘若大陸能為台灣青年在大陸的發展支撐一個事業平台,台灣青年的利益就會與大陸的利益綁定,最終就能與大陸“同呼吸、共命運”。

  第三,大陸已經並正在出台支持台灣居民融入大陸經濟社會建設的政策。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大陸領導人多次就此政策落實作出部署。譬如,2017年1月20日,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中央對台工作會議上指出:“繼續推進兩岸民間各領域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斷擴大兩岸基層民衆和青年的參與度和獲益面。研究出台便利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政策措施,積極支持台商台企在大陸更好發展,依法維護台胞權益”。⑨2017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台灣同胞尤其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兩岸同胞要共擔民族大義,堅定不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同創造所有中國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⑩二是涉台部門已經開始推動此項工作。譬如,為了鼓勵台灣青年赴陸創業,截至2017年初,國台辦共授牌設立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在地方,也有政府部門開始出台針對台灣青年來本地創業的政策。大陸官方的政策及先期的試點,為今後持續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二)阻力因素

  第一,大陸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讓台灣同胞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目前的融合發展主要是讓台灣民衆參與到大陸的經濟社會建設當中來,這必然會引出一個問題:台灣民衆是否願意參與?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陸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毋庸置疑,大陸的社會資源總量是巨大的、豐富的,但大陸是一個超大型社會,富集的資源經龐大的人口一平均就顯得相對貧乏。⑪

  第二,台灣當局可能會人為地為兩岸融合發展設置障礙。島內一些人可能會故意歪曲融合發展,將其解釋為統戰陰謀,指責大陸企圖通過這一陰謀將台灣溶解在大陸之中,是變相地“吞併”台灣,甚至某些“台獨”人士還可能以此大做文章。回顧前幾年,大陸在福建平潭建立綜合實驗區,擬開展對台工作的新試點。當時馬英九當局就出台政策,限制台灣居民尤其公職人員到平潭尋找發展空間,致使平潭綜合實驗區沒有完全按照既定方向發展。面對大陸推動融合發展,蔡英文當局是否會像馬英九當局一樣出台相關政策進行限制,目前不得而知,但是,一旦蔡英文當局出台限制政策,儘管改變不了兩岸融合發展的大勢,但會或多或少地給兩岸融合發展帶來很多阻力。

  第三,兩岸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形態存在顯著差異。倡導兩岸融合發展本身就是因為兩岸之間存在差異,沒有差異也就無所謂融合。社會差異對於兩岸融合發展是一體兩面的東西,既是助力,也是阻力。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台灣社會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尤其自1987年開啓政治革新以來,台灣又實行西式自由民主體制;台灣民衆尤其是年輕人已經習慣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西式自由民主體制下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他們的政治理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已經基本固定化。台灣民衆來大陸就業、創業,意味著他們要在一種全新的制度和體制環境下開始新的生活和發展,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另外,客觀而論,大陸相對於台灣的優勢主要在於硬實力,而在軟實力方面並不佔多大優勢,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兩岸融合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