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中間選民基本情況及其認識誤區探析
http://www.crntt.hk   2021-06-27 00:11:10
中間選民是影響台灣地區選舉和政局走向乃至兩岸關係的重要力量。
  中評社╱題:台灣中間選民基本情況及其認識誤區探析 作者:郭艶(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中間選民是影響台灣地區選舉和政局走向乃至兩岸關係的重要力量。我們過去對中間選民的認識不足,存在諸多誤區,對其投票傾向把握不定。面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嚴峻複雜形勢,準確把握台灣社會脈動、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我們對台灣中間選民有更為科學的認識和深入的研究。兩岸分裂的特殊政治環境使得台灣中間選民既具有中間選民的共性,也具有獨特性。本文結合理論界關於中間選民的認知以及台灣的特殊性,對台灣地區的中間選民作如下界定:在台灣地區的選舉政治體系中,不具有特定或持續的政黨認同、不具有極端統“獨”立場的選民。

  一、台灣中間選民的概念界定

  “中間選民”概念產生於西方,與政黨認同密切相關,其核心涵義強調,選民結構中存在部分對任何政黨都沒有特定立場的選民,他們被視為“關鍵少數”,是影響選舉結果的重要力量。

  台灣地區政治體系仿效西方,現時台灣地區選舉以藍綠對決為主軸,學界通常也應用中間選民理論分析台灣地區選舉。但是,迄今為止,台灣地區的中間選民概念并不明確。應該說,兩岸分裂的特殊政治環境使得台灣中間選民既具有中間選民的共性,也具有獨特性。本文結合理論界關於中間選民的認知以及台灣的特殊性,對台灣地區的中間選民作如下界定:在台灣地區的選舉政治體系中,不具有特定或持續的政黨認同、不具有極端統“獨”立場的選民。

  二、台灣中間選民基本情況及其政治影響

  (一)台灣中間選民的分布及其變化情況

  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使得中間選民成為一個動態的概念,不同層級選舉中的中間選民構成及比率差異亦十分明顯。本文主要分析台灣地區領導人和“立委”選舉這一層級中間選民的分布概況,其他層級選舉中的中間選民不在本文分析之列。

  整體而言,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結構決定了中間選民成分複雜。台灣學界早些年對中間選民的研究大多探討中間選民的社會背景,如省籍、地域、教育程度、職業、性別、年齡等,近年來在此基礎上對其政治態度、投票取向等進行了初步研究。①由於相關成果已較為豐富,此處不再贅述。

  中間選民在台灣選民數量中所占比例亦衆說紛紜,缺乏十分嚴謹科學的測量依據。根據島內民意調查資料的綜合分析,主流觀點認為,從近二十年來台灣地區選民的投票率和政黨偏好分布態勢來看,在2002年前後,中間選民占全體選民的比例約為20%左右,到2012年前後,藍、綠基本盤為36%VS30%,藍綠之外的中間選民上升至30%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以政黨認同作為劃分中間選民的唯一標準,可能大大增加中間選民的數量。有學者研究指出,選民在調查訪問中口頭所表述的“無意見”、“沒有政黨傾向”不見得是真心話。肯思等研究發現有政黨偏向的中間選民在投票行為上與政黨認同者并無差異,這個現象可能(已經)使一般選舉調查,就政黨支持者分布的描述出現失真的現象,甚至進一步會造成對於選情的誤判。②吳欣禪、劉正山、朱淑樺和余忠威等將台灣中間選民區分為“純中間選民”與“有政黨偏向中間選民”,探討了兩類中間選民的社會背景、政治態度與投票行為的差異。③

  由此,我們不可全然根據選前民意調查數據來判定台灣地區中間選民數量,但結合投票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發現當前中間選民仍維持30%左右的比例。2020年台灣地區選民總數為19311105人,占總人口的81.83%,投票總數為14464571人,其中有效票14300940張。從選舉結果看,國民黨與民進黨各拿下三成選票,反映了原來的政黨版圖,蔡英文57%的得票率則顯示,除了原本支持民進黨的選民,剩下約三成中間選民幾乎全部倒向了蔡英文。

  (二)中間選民投票傾向對台灣政局的影響

  第一,中間選民左右選舉結果,台灣政治并未極化。

  台灣島內政治最大特徵就是“藍綠對峙”,自2000年民進黨上台以來,台灣政治版圖呈現“藍綠對峙”的常態。國民黨與民進黨都意識到,要在地區領導人選舉對決中取勝,最關鍵的不是藍綠基本盤,而是中間選民。很多研究認為島內政黨輪替源自中間選民的投票態度變化。觀察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發布的“台灣民衆政黨偏好分布(1992-2020)”追蹤民調數據,可以發現,在台灣政治圖譜中,中間選民的比例除了2011年外,均高於其他政黨偏好,中間選民一直是台灣選舉中的中堅力量,左右著台灣選舉的結果。

  2020年大選後,台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根據選前進行的調查分析,認為中國與香港因素、青年崛起、中產階層轉向是影響大選結果的3個關鍵因素。調查顯示,表達投票意願的民衆中,支持香港“反送中”的民衆合計達68%,其中逾六成傾向投給蔡英文,顯示香港反修例風波顯著影響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年輕世代和大專以上學歷者是中間選民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發現,將4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與40歲以上的世代分開統計,年輕世代有72%傾向投給蔡英文;以大專學歷區隔進行統計,發現大專以上的中產階層逾六成倒向綠營,這也是中產階層自2004年後再次出現投票翻轉。

  2020年選舉結果亦顯示,在政治光譜上走統“獨”極端路綫的政黨除時代力量尚存活之外,其他新舊政黨都已沒有生存空間。韓國瑜儘管輸給蔡英文200多萬票,但台灣政治并未“極化”,反而更趨向中間靠攏。

  第二,中間選民投票傾向顯示中間選民淺綠化,從而導致藍營事實上的相對潰敗以及藍綠基本盤的翻轉。

  2020年選舉結果顯示,這次民進黨出現強烈的分裂投票現象,但從藍綠角度看,雖然民進黨比上屆的68席略掉了7席,如果把時代力量的7.7%、基進黨的3.1%加入,泛綠陣營囊括68席的絕對過半,與上次選舉結果持平。國民黨從上屆的35席略增加至38席,但如果把親民黨上屆的3席而本屆全軍覆沒來計算,泛藍陣營維持38席的票數亦等於無所斬獲。

  中間選民淺綠化是導致這一格局的主要原因。兩岸關係是台灣地區選舉中的重要議題,台灣的藍綠分歧在兩岸關係上分別代表著“統一”與“獨立”的區隔,介於這兩種立場之間的選民則是中間選民。中間選民在上次選舉中便已表現出淺綠化傾向,并延續至今,亦即不否認台灣與中國大陸在血緣與歷史、文化上的臍帶聯繫,但認為“台灣為一主權獨立國家”,“統一不是必然選項”,認同“中華民國”與“台獨”主張之間已經無法涇渭分明。④

  在台灣,藍綠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世代問題,2020選舉因此被稱為是一場以年齡為區分的“世代之爭”。上一代的台灣人強調台灣與中國在歷史和文化上的共同性,認為兩岸不該互相挑釁,年輕人則認為台灣是“獨立的國家”,在面對大陸強大的統一壓力時,轉而產生一種“抗中”情緒。這支“反中”大軍,除了一百萬的首投族,甚至向上擴散至三、四十歲的族群,并幾乎全被綠營收編入伍。

  新生代中間選民踏上政治舞台,深刻地改變了藍綠力量對比和“北藍南綠”的政治格局,且總體上呈“藍減綠增”的態勢。此前,許多打著“第三勢力”旗號、實為綠營側翼的政治勢力躍上台面,例如2014年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2016年“時代力量”崛起躋身為台灣“立法院”第三大黨,都預示著藍營的相對潰敗。接連兩次大選,泛藍的總得票數都小於綠營,包括親民黨和新黨都泡沫化,可以看出台灣“綠大於藍”的版圖已漸成形,從而導致藍營在未來選舉中面臨結構性的困境。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