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
http://www.crntt.hk   2021-05-25 09:22:19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中評社北京5月25日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中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

  行政管理改革雜誌發表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書記、主任黃守宏文章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全面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提升創新能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係,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強調自主創新,集合優勢資源推進創新攻關,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是與時俱進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過程,也是塑造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過程。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一、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文章表示,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第一年,各方面都很關注制定什麼樣的經濟發展主要目標,特別是GDP增長預期目標。經濟增速作為基礎性、綜合性指標,是制定其他發展目標、確定宏觀政策的參照基點。長期以來,除個別年份外,我們都提出當年GDP增長預期目標。去年由於情況極為特殊,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人代會推遲召開,當時疫情走勢和經濟形勢難以預料,沒有提出GDP增長具體目標。對於今年設不設定GDP增長預期目標,社會各方面的看法不盡一致。鑒於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運行逐步恢復正常,黨中央、國務院經過科學分析、反覆權衡,決定設定GDP增長目標並確定為6%以上。由於去年增速基數低,只要今年能保持去年下半年以來的經濟恢復勢頭,全年經濟增速達到6%以上是可期的。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疫情衝擊及其延後影響,今年的情況與平常年份相比會有很大的不同,必須清醒認識、科學把握。一是經濟增速數據與實際情況會有一定差異。今年宏觀數據總體會比較好看,但微觀主體還需要恢復元氣,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困難較多。同時居民消費仍受制約,投資增長後勁不足。我們在考慮經濟增速的同時,應更加關注微觀主體的生產經營情況。二是今年按同比計算的季度經濟增速變動會較大。在平常情況下,按同比計算的增速指標曲線因消除了季節因素擾動影響會較為平滑,可以較好反映當期經濟運行態勢。但疫情衝擊加劇了增速數據的短期波動,破壞了季度間數據連續平穩的變動趨勢,今年經濟增速將呈現明顯的前高後低態勢。以去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同比下降6.8%為基數進行同比計算,今年一季度增速預計將達到兩位數,二季度還會比較高,三、四季度增速可能會回落到常態水平附近。疫情帶來的經濟增速基數效應不僅會影響今年,還會影響明年及後年。三是以經濟增速為基礎的多項指標會有異常。因為很多經濟指標是以季度或年度經濟增速為基礎計算的,比如宏觀杠杆率、能耗強度等。四是增速數據與其他經濟數據間的正常時序關係、相關關係、因果關係會發生變化。我們在分析研判今年經濟運行態勢時,要剔除疫情衝擊等異常波動因素影響,綜合運用多種分析工具。應注重運用環比指標數據,因為在突發事件引致經濟波動時,環比數據比同比數據更能反映經濟變化趨勢、更能說明問題。很多國家或國際機構都是用環比數據或環比折年率來反映經濟增長速度的。

  從今年的宏觀政策和工作的著眼點來說,要兼顧短期與長期、總量與結構,用好寶貴時間窗口,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明年乃至“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持必要支持力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准、合理適度,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處理好恢復經濟與防範風險的關係,進一步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就業優先政策要繼續強化、聚力增效,確保實現就業目標。

  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文章提出,(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現代產業體系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支撐。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首先要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制定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年),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建立國家實驗室、研究型大學、一流科研院所和創新型領軍企業共同參與的高效協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適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和先導。從世界科技發展史看,凡具有顛覆性、突破性的重大科技創新,都是基於基礎科學的長期積累。中國基礎研究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問題沒有搞清楚。要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明確中國基礎研究領域發展方向和目標,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目前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的比重剛超過6%,而發達國家通常在15%—25%。要加快健全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制,拓寬基礎研究經費渠道,推動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一方面,各級財政要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大幅度提高投入增速。今年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另一方面,要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發達國家企業在基礎研究方面投入占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的30%—50%,目前中國基礎研究經費中企業投入不到4%。要落實和完善相關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形成支持基礎研究的合力。

  科技工作要抓好人才和機制兩個關鍵點。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要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為海外科學家在華工作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條件。要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技人才隊伍,只要把他們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就一定能創造更多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的自主權,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策權和經費支配權。落實科技攻關“揭榜掛帥”等制度,誰能幹就讓誰幹。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體制。

  積極促進科技開放合作。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不是對立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開放合作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應有之義,自立自強是能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進行開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礎。中國的科技創新從來都不是封閉式創新,今後也不會關起門來自己搞創新,必須廣泛匯聚和利用全球創新資源。

  (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規模和配套優勢明顯,但總體上看,製造業大而不優、大而不強,產業基礎能力不強、產業鏈水平不高。一個時期以來,中國製造業比重持續下降。中國已處於工業化中後期,製造業比重下降有其客觀規律性,但存在的問題是,製造業比重下降幅度過快。2006年製造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32.45%,2019年降至27.17%。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在製造業的就業份額和製造業增加值份額觸頂回落時,人均收入水平還很低。製造業的過早過快下降會帶來很多問題,包括導致產業空心化、拖累整體生產率增速等。因此,必須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推動製造業優化升級,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製造業競爭優勢,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要實施新一輪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五年行動計劃,創建國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要開展製造業強鏈補鏈行動,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要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要加強頂層設計、應用牽引、整機帶動,強化共性技術供給。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推動製造業產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強化質量基礎支撐,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標準有效銜接,推動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接,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讓更多國內外用戶選擇中國製造、中國服務。

  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這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要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開展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設備更新和新產品規模化應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製造業深度融合。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建設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完善智能製造標準體系。打造資源高效配置、業務協同創新、多方合作共贏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加快解決數據採用、網絡承載、安全保障等問題。完善綠色製造體系,深入實施綠色製造工程。

  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現代服務業的支撐。要以服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深化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支持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服務型製造是製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正呈快速成長態勢。要因勢利導,支持服務型製造新模式加快發展,推動企業從單一生產環節向價值鏈兩端拓展,形成製造與服務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融合發展、協同發展格局。

  完善和強化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實施製造業降本減負行動,強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務,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果,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推動工業用地提容增效,推廣新型產業用地模式。[3]近幾年,製造業投資增速持續下降,2020年較上年下降2.2%。要採取有力措施扭轉這種態勢,擴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推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向製造業傾斜。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既有利於促進產業升級,也有利於有效拉動投資。

  (三)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基本生產經營單位,也是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主體。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必須把企業的主體作用發揮好。要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一是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研發投入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基礎。“十三五”時期中國企業研發投入雖然不斷增長,但增速低於“十二五”時期;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與發達國家也有很大的差距。必須實施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健全鼓勵國有企業研發的考核制度,確保中央國有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年增長率明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完善激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二是支持產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三是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推動國家科研平台、科技報告、科研數據進一步向企業開放。推進創新創業機構改革。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鼓勵金融機構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試點,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更好發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作用。[4]四是健全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當前中國科技和產業的“兩張皮”現象仍相當突出,科技成果轉化率及產業化程度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制度,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暢通科技成果與市場對接渠道。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同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台。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建設專業化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隊伍。我們要通過促進科技成果擴散、流動、共享、應用並實現經濟和社會價值,為企業創新發展和經濟優化升級提供強勁動力。

  三、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文章分析,中國有14億多人口,其中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居民消費正在優化升級,擁有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同時中國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階段,有效投資需求潛力很大,這二者結合就是巨大的內需潛力。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豐富的人力資源、完整的產業體系、強大的科技實力和持續提升的宏觀經濟治理能力。這些是我們大國經濟的獨特優勢所在。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我們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隨著收入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傳統消費和新型消費都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要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穩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一要提升傳統消費。雖然近年來相關消費增速放緩甚至出現下降,但仍有很大潛力。目前中國每千人汽車保有量為186輛,不僅低於主要發達國家,也低於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仍有提升空間。要促進汽車消費,大力解決停車難問題,取消對二手車交易不合理限制。要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加快建設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穩定增長。推動家電更新消費。二要培育新型消費。近些年,各類新型消費方興未艾,在消費中的比重持續上升。要因勢利導,積極促進信息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鼓勵定制、體驗、智能、時尚消費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三要發展服務消費。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觀念增強,人民群眾對健康產品、健康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要加快發展大健康產業,增加健康產品和服務供給,創新服務模式,更好滿足群眾多層次、多元化、個性化的健康需求,把健康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推動農村消費梯次升級。近幾年,農村消費增長速度持續快於城鎮,仍有很大增長空間。目前,農村常住人口仍占到全國的近40%,而消費品零售額僅占全國的13.5%。要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改造提升農村流通基礎設施,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要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准入,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強消費市場監管,嚴肅查處假冒偽劣、虛假廣告、價格欺詐等行為,健全缺陷產品召回、產品傷害監測、產品質量擔保等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費維權機制和糾紛解決機制,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讓群眾放心消費、便利消費。

  拓展投資空間,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都需要投資,擴大有效投資空間廣闊,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中國總儲蓄率高,社會資金充裕,擴大有效投資也有條件。由於多種因素影響,近幾年中國投資呈放緩趨勢。要優化投資結構,多渠道增加投資,提高投資效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民間投資占投資的大頭,擴大有效投資的關鍵是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要落實鼓勵民間投資政策措施,營造穩定、透明、公平的投資環境。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增強對擴大內需的綜合支撐。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既可帶動居民增加消費,又可拉動有效投資,是擴大內需的綜合大平台。目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雖然超過60%,但仍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特別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45%左右,一些常住人口尚未完全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大量城市需要更新改造,新型城鎮化有很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使更多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完善城鎮化空間布局,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促進不同規模的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培育產業、增加就業、改善服務,提高綜合承載能力。今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萬個,提升縣城公共服務水平。

  四、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文章強調,(一)著力培育更有活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有活力,經濟發展有動力。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抗擊疫情中,國有企業為保障物資供應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作出了重要貢獻,彰顯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聚焦發展實體經濟,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加快建立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既支持民營企業等社會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又鼓勵國有資本投資入股民營企業。堅持授權與監管相結合、放活與管好相統一,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民營經濟是就業創業、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和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要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各項舉措,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法律環境和政策體系。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參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要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健全政企溝通機制,完善涉企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及時幫助民營企業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振企業家發展信心。

  (二)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其優劣直接影響市場主體的興衰、生產要素的聚散、發展動力的強弱。這些年,通過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中國營商環境明顯改善,在全球排名上升較快。但要看到,與市場主體期待相比,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中國營商環境仍有很大的差距。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越是嚴峻,越要千方百計優化營商環境。繼續放寬市場准入,健全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動態調整機制,以服務業為重點進一步放寬准入限制,加快解決企業“准入不准營”問題,今年年底前要在全國實現“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完善市場主體退出機制,實行中小微企業簡易注銷制度。要堅持放管結合、並重推進,把有效監管作為簡政放權的必要保障,加強對取消或下放審批事項的事中事後監管,完善分級分類監管政策,健全跨部門綜合監管制度,大力推行“互聯網+監管”,提升監管能力。

  (三)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

  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只有競爭環境公平,才能使市場活而不亂、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企業優勝劣汰,而壟斷阻礙公平競爭、扭曲資源配置、損害市場主體和消費者利益、扼殺技術進步。放眼全球,反壟斷是國際慣例。近年來,在黨和政府大力支持下,平台經濟快速發展,一批平台企業迅速壯大,對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平台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是好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些平台企業發展不規範、存在風險,出現了市場壟斷問題。要從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發展和規範並重,把握平台經濟發展規律,建立健全平台經濟治理體系。要加快健全平台經濟法律法規,及時彌補規則空白和漏洞,強化平台企業數據安全責任。要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加強平台各市場主體權益保護,維護好用戶數據權益及隱私權,明確平台企業勞動保護責任。要通過加強監管和規範,引導和促進平台企業健康發展,推動平台經濟更好為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服務。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