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先導,代表了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的未來。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一個廣泛的共識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往往是革命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最為直接的應用場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基礎好,港澳廣深等中心城市科研資源密集,擁有包括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級高新區等在內的一大批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平台。加快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是充分整合大灣區現有各類優勢創新資源,加大協作力度,聯合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現代服務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的深厚土壤。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創業金融、科技中介等現代服務業往往扮演了科技創新的催化劑作用,成為從科研成果到產業運用不可或缺的一環。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服務業發達,特別是以香港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廣州期貨交易所等現代金融服務平台為依托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長期居於領先地位。加快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服務業,核心就是高度重視發展金融產業,依托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共同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與此同時,積極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深度融合發展。
海洋經濟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優勢板塊,彰顯了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的獨特氣質。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二十一世紀是海洋開發和利用的世紀,向海而興、向海圖強將成為科技研發的熱點領域。粵港澳大灣區海岸線長,地質條件優越,海洋經濟發展良好,開發利用潛力極大。加快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根本是要加強粵港澳合作,香港充分發揮海洋經濟基礎領域創新研究優勢,澳門加快發展海上旅遊、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產業,深圳積極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共同打造海洋經濟科技平台,共同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共同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
第二,在產業空間布局上以港澳廣深四大中心城市引領協同。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四個中心城市,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需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引領協同作用,推動大灣區各城市錯位發展,完善產業空間布局。在中心城市產業布局上,廣州依托深厚工業基礎,大力發展以先進製造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深圳依托國際創新型城市建設,不斷打造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高地;香港利用其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資金需求;澳門重點發展以休閑旅遊和商貿服務等多元產業。在重點區域上,珠三角西岸城市積極加強和港澳對接,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珠三角東岸城市發力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命科學等重點新興產業。
第三,在產業生態打造上以“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推動產業升級。面向產業創新的內在需求,積極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合力助推產業升級轉型。強化創新鏈,借助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等戰略契機,加強基礎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以產業化來推動創新。拓展產業鏈,針對“卡脖子”的薄弱環節,積極實施“延鏈、補鏈、強鏈”戰略,不斷拓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部署資本鏈,通過發揮科技金融的優勢,建設多層次、多功能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整合大灣區內外資金資源,為產業創新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提升人才鏈,著力破解創新發展的人才瓶頸,以人才結構調整引領產業結構調整,以人才集聚引領高新技術集聚,著力打造“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來去自由”的人才集聚機制,為產業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