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將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正名為“台灣代表處”,根本不符拜登的外交政策及對華政策。從拜登此前在奧巴馬時期的副總統任內的表現可知,他雖然堅持西方的價值觀,對中國的人權等問題諸多批評,也擔心中國的崛起將會“威脅”美國的地位,但他畢竟基本上遵守三個《中美聯合公約》尤其是“一中”政策。因此,這個衝擊三個《中美聯合公報》,其實也不完全符合美國自己的《台灣關係法》,超越“六項保證”相關規定的“正名”動作,極有可能將會遭到拜登政府的否定。而現在特朗普只剩下不到一個月的任期,即使是有此“動作”,拜登上台後將之否定,要“改回去”,台灣當局就將更為尷尬不堪。
其三、其實也不完全符合蔡英文的思考底線。實際上,蔡英文雖然確實是一個“緩獨派”,但卻並非是“台獨原教旨主義派”,並不追求民進黨“台獨黨綱”所主張的建立“台灣共和國”,而是以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為圭梟,主張“中華民國台灣”。因而如要“正名”,就是“中華民國台灣”,這才是她親自擬制的“特殊兩國論”的方向,而非陳水扁的“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因而“正名台灣”即使是要推動,也是權宜性的,並非最終目的。而另一方面,她希望在自己的任內,台海不要發生激烈的惡化變動,因而提出並實踐了“不刺激、不挑釁、零意外”的策略。正因為如此,她在為香港“黑暴”提供援助的政策上,也採取了較為消極的態度,就是為了避免刺激北京,以招惹來強烈的反制,她自忖將難以駕馭這個複雜激烈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對這個“單廂情願”,而且已經錯過了推動的最佳時機的“正名”計劃,顯然是有所“保留”。不過,這並不等於她放棄一切可以推動“台獨”的策略,她還是以“鴨子划水”的手段推動,只不過是盡量避免欲速不達,甚至導致車翻人亡而已。既然“正名”是已經不可能實現,也就迅速“叫停”。但也形成了民進黨當局“自我打臉”的客觀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