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莎車縣亞喀艾日克村村民孜爾古麗·阿卜力孜目前在村裡的蔬菜烘幹廠工作,收入基本穩定下來。之前,她在服裝廠幹過,很多技術學不會,一個月下來,到手的錢總是比別人少,家庭處於返貧邊緣。因為一時沒有合適崗位,她只能暫時選擇靈活就業。直到年初蔬菜烘幹廠開工,在幫扶幹部協調下,她有了穩定工作。
【挑戰】10個未摘帽縣都面臨邊緣戶、脫貧監測戶多情況。目前,這兩類群眾雖已脫貧,但仍有部分人年均收入不高,就業情況不穩定,一旦家庭發生變故,因病因學返貧風險較大。
【舉措】在新疆扶貧辦指揮中心大屏上,脫貧攻堅數據平台上綠、黃、橙、紅4色信號燈顯示著不同的收入水平:當一戶年人均收入超5000元,且“兩不愁三保障”全達標,亮綠燈;低於4000元,亮紅燈。平台收錄了16萬多未脫貧人口、292萬多已脫貧人口和37萬多邊緣易致貧人口的動態信息,建立了脫貧與防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扶貧機制,實現自治區、地、縣、鄉、村五級互聯互動。這些動態信息,都是扶貧幹部挨家挨戶核實采集來的,一旦發現哪戶人家收入出現大幅度波動,就要及時介入。
英吉沙縣強化幫扶監管和動態管理,建立每周調度機制,精准掌握全縣所有農戶的就業、收入變化情況。“抽調8名幹部組建風險預警監測專班,聚焦未脫貧戶、監測戶、邊緣戶,做到一周一調度、一周一比對、一月一預警,及時梳理支出驟增或收入驟減家庭預警信息,防止返貧致貧風險。”縣脫貧攻堅掛牌作戰指揮部幹部王志緒說。
墨玉縣採取分類施策的辦法防止返貧,“對有勞動力的家庭按照‘產業+就業雙保險’模式,一方面採取企業吸納、有組織轉移、扶持創業等方式,實現人崗精准對接,確保每戶至少1人穩定就業。另一方面落實產業扶貧和小額信貸政策,將畜禽養殖、特色種植等農業主導產業精准布局到戶,每戶至少1個主導產業。”縣扶貧辦主任萬利說,對勞動力較弱的家庭,通過村集體經濟二次分配、社會捐助、防風險資金等途徑,設立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確保其100%上崗就業;對無勞動力家庭按照無勞動力保障兜底模式納入社會綜合保障兜底範圍。
農戶依靠自身能力和幫扶責任單位、幫扶幹部幫助後仍無法實現脫貧,出現這類情況怎麼辦?于田縣通過社會捐助籌集452萬元,在40個未退出貧困村設立每村不少於10萬元的脫貧攻堅防風險基金,按照幫助適度、持續發展、專款專用和縣監督、鄉管、村用原則,設立公益性崗位,落實兜底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