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民間對話應攜手推動社區交流,以社區交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
中評社╱題:新形勢下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制度性安排芻議 作者:彭韜(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新形勢下兩岸關係複雜嚴峻,官方層面的兩岸政治對話機制基本停滯,以民間為主導的兩岸對話交流卻呈現內容豐富多彩、模式與路徑多元、方式方法也多樣的趨勢,充分調動社會各層次活力,是今後對台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之一。因此,我們應加強對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制度性安排,明確兩岸民間交流對話的特點及基本要求,從政治、經貿、文教、青年、社會等層面對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安排路徑提出建議,從而實現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對台工作重要思想。在深入建構民間對話機制規範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兩岸民心回歸,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形勢下,兩岸關係複雜嚴峻,官方層面的兩岸政治對話機制基本停滯。雖然當下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但以民間為主導的兩岸對話交流卻依舊活躍,并日益呈現出內容豐富多彩、模式路徑多元、方式方法多樣的趨勢。後疫情時代,面對脆弱的兩岸關係,該如何提質增效展開兩岸對話,兩岸關係何去何從如何鞏固發展?這也是當前涉台領域研究的熱點焦點問題。但無論如何,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大勢是不可逆轉的。特別是台灣民心所向成為解決祖國統一問題的關鍵所在。台灣的民心所向,不僅關乎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更直接影響到台灣回歸後與大陸全方位接軌和融合。兩岸民心相通的前提,即做到民間對話和交流。
目前,兩岸對話大致分為官方性質的 “一軌”、半官方半民間性的 “一軌半”以及民間性的 “二軌”形式。立足於當下兩岸關係現狀,兩岸各交流平台呈現“政冷經熱”、“官冷民熱”、“台冷陸熱”發展態勢。自民進黨當局2016年上台以來,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急凍,兩岸官方對話即“一軌”的管道基本被堵死。但兩岸民間依然熱絡,如“海峽論壇”、“中山論壇”、“上海台北雙城論壇”、“湖北台灣周”活動等,涉及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金融商貿等各個領域,這些都為兩岸民間對話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兩岸民間對話交流雖然前景較好,但持續對話模式較少,加之錯綜情勢與人文差異等問題,兩岸民間對話內容的深度也有待提升。因此,加強兩岸民間交流機制的制度化建設,對民間對話的具體形式內容進行合理規劃,是今後對台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之一。唯有努力加強兩岸民間對話機制建設,才能主動作為、精準發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為實現最終兩岸統一做好積極準備。
一、兩岸對話民間對話機制的現狀與困境
(一)國際形勢惡化,島內民粹泛濫
近年來,台海局勢發生重大且深刻的變化。民進黨當局甘當棋子,積極配合美國對中國遏制發展的戰略,在島內加緊推動“漸進台獨”、“去中國化”,加緊建構、灌輸“台獨”意識形態,討好綠營選民,固化“倚美謀獨”“謀獨拒統”的政治立場,使得基於“九二共識”的兩岸關係政治互信不足,台灣對“一個中國”的認識模糊。加之“九二共識”以及“一國兩制”在島內被“污名化”,部分台灣民衆自身對民間對話還存在一定理解和認識上的偏差,而國民黨缺乏開啓兩岸政治協商談判的動力與魄力,這些都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以及兩岸民間對話造成了強烈衝擊。
(二)交流機制僵化,亟需釋放活力
目前兩岸民間交流機制存在缺陷,兩岸民間對話仍需更進一步拓展潛力空間。在經貿層面,由於台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既有的溝通渠道難以恢復。兩岸商貿關係仍處於間接單向格局,兩岸互補互利的優勢潛力遠未得以發揮。兩岸投資貿易活動缺乏制度化的規範與保障,對兩岸投資貿易的深化發展形成嚴重阻礙。在文教層面,由於台灣當局不斷煽動“抗中仇中反中”情緒,洗腦島內民衆,對於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機制也造成了嚴重阻礙,亟需發揮民間對話的主導作用,營造知華友陸的交流氛圍與文化活力。
二、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制度性安排特點與要求
當下建立兩岸民間對話機制制度性安排有助於破解兩岸共同面對的政治難題,為尋求雙方可以持續性對話交流創造機遇與條件。同時加強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主體性建構,搭建兩岸民間對話機制層次平台,發揮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激勵導向功能,可以明確兩岸在共同議題上纍積共識,助推對話進入深層次互動階段,為今後更高層級對話交流打下基礎。
(一)加強兩岸民間對話機制主體性建構
兩岸民間對話機制應堅持以民間主導、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多方協作為明確對話規則:以民間為主導,可以充分調動社會各層次活力;以大陸為主體,可以充分發揮台灣各階層力量。在此基礎上多方社會動員參加,使得兩岸民間得以主次有序,多元共生展開交流與對話。
首先,堅持以民間為主導,應儘快修復和建立兩岸互信體系以及交流機制,將目前由行政主導的民間對話行為逐漸過渡為民間主導對話機制發展,開闢多方溝通渠道。堅持民間主導、民間先行的基本思路,指重視發揮民間力量的驅動作用,包括經濟、文化、青年及社會團體的民間性力量。以民間力量推動兩岸各項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聚焦5G應用、互聯網+、電子信息、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服務創新、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開展一系列項目對接、經貿合作、文化傳承、青年交流、基層互動、智庫建設等活動,這是今後加強民間對話機制建構的重點。
其次,堅持以大陸為主體,促進政府在財政資金、人員統籌、公共服務上提供保障,協助更多台胞參與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兩岸在處理民間對話的價值觀念與情感傾向不同。大陸較多地考慮國家認同、民族感情及“大一統”觀念,以“一個中國”為前提。台灣則強調台灣優先和主體性,強調民主價值,以“對等”為前提,把 “民主”、“民意”導向 “民粹”化等問題,這樣容易造成本土意識形態化和泛政治化。面對這些難題與困境,兩岸民間對話必須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兼顧事實與情感,充分考慮和尊重對方的感受,平衡各方的權力、立場與利益,更需要建立起跨越兩岸的議題聯結。相互尊重、理念引領、綜合處理,達成共識,這是今後加強民間對話機制建構的基礎。
再次,堅持多方廣泛社會參與,發揮社群交流活力。大陸在社區管理以及社區服務、社群活動等方面都要大量借鑒台灣地區社區文化的成功經驗。以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夯實兩岸群衆基礎。兩岸民間對話應積極探索社區、學校、企業等社會組織參與兩岸民間交流範本,營造有利於兩岸交流融合氛圍。要樹牢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驅動,突出項目帶動,加快補齊發展短板,營造有利於兩岸交流環境氛圍。要大力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新舉措,深化兩岸產業交流合作,為兩岸民間對話提供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營造有利於兩岸交流工作氛圍,從而促進兩岸關係的長期穩定與和平發展,這也是今後加強民間對話機制建構的關鍵。
(二)搭建兩岸民間對話機制層次平台
兩岸民間對話應積極為兩岸同胞合作交流、融合發展提供更好的交流渠道和合作平台。通過創設打造各層次各類型的對話平台,合理劃分對台民間交流機制層次,持續推進兩岸區域、經貿、文教、青年、社群等各類交流活動的便利化。
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相應分為高、中、低三層次。高層次機制為頂層設計及政策制定層次,如大陸制定對台優惠政策、台灣制定兩岸政策,具有指導性作用。中層次機制為城市與城市或省份之間對接合作,側重產業項目建設等。如上海台北雙城論壇、各省市台灣周交流活動,采取以投資興業、產業對接、旅游文化、教育交流等合作項目為切入點展開,具有較強針對性作用。低層次機制為社區社群基層、學校企業、智庫NGO等單位具體推動落實,側重於點對點之間兩岸民間深入交流,含有顯著的操作性作用,但這也被證明是開啓民間對話最方便簡單和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此基礎上搭建交流合作網絡,有利於形成層次分明的對話平台,兩岸民間對話平台大致可分為區域平台、經貿平台、文教平台、青年平台和社區平台等五個領域。
區域平台側重以地域或城市為主,注重拓寬橫向網絡,深化縱向關聯,加強地方直接對接聯繫。如海峽論壇,上海台北雙城論壇,湖北台灣周活動等。經貿平台是通過民間交流機制推進兩岸投資貿易正常化,建立起促進兩岸經貿往來平台形式。通過加快兩岸全面直接通商通航、促進兩岸雙向直接投資,實現兩岸貿易關係的正常化,充分推動兩岸企業經貿合作。如海峽兩岸工商論壇、台資企業合作發展論壇、兩岸電子信息產業論壇等。文教平台由源遠流長的兩岸中華傳統文化入手,強調兩岸學術文化交流,深化兩岸文化教育發展,推動人心回歸。如海峽兩岸軒轅祭祖,兩岸武當文化論壇,“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等;青年平台著重從構建兩岸青年思想交流新平台,展示兩岸青年務實開放新形象,開辟兩岸青年聯繫溝通新窗口,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新動力入手。如海峽青年論壇,兩岸青年發展論壇,海峽兩岸大學生荊楚營活動等。社區平台依附於社區文化,而社區文化是兩岸民衆的基本生活空間。社區平台搭建目的是要讓常年在大陸生活、工作、居住的台灣同胞覺得自己所處的社區文化與台灣的社區文化并無多大的差異,在大陸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社區活動等方面展現台灣元素,培養有利於兩岸社會融合的社區文化氛圍,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如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基層村里長進社區活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