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區域經濟一體化助推“雙循環”
http://www.crntt.hk   2021-02-02 08:58:49
 
  將“雙循環”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結合起來

  文章表示,更加充分地實現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作用,需要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內部各地區間實現比較充分的自由流動。然而,多年來促進中國經濟迅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制度特征是“區域間競爭”,這種獨特的產業格局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當中保持高速增長的重要解釋;雖然在促成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地區產業分割”“區域間產業結構雷同”等負面作用,但是在經濟增長潛力巨大的時候,這種“區域競爭”制度的“收益”可能是大於“成本”的。然而,隨著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過渡到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種“區域競爭”制度的“收益”逐漸下降,“成本”開始凸顯。但是這並不能完全否定這種制度的優越性,而是應該進行調整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降低其負面影響。其中一個調整方向大致就是將區域競爭過程中的競爭主體規模擴大。在這方面,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現途徑之一。通過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既可以加強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國內的自由流動,又可以更好地發揮區域競爭的制度優勢。應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這種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的區域間競爭主體規模的擴大,有點像產業經濟學理論中“某個產業發展到相對成熟期時就會出現企業間的合併”。但是不同之處在於,產業集中度提高是“市場之看不見的手”所主導的,而區域一體化戰略則是在市場力量形成的產業集聚基礎之上,“政府之看得見的手”也要更好地發揮作用。在推進過程中,仍然要從“服務於微觀主體”的角度著眼,建立一體化的治理機制。比如,為企業和其他生產要素在區域內更加自由地流動創造更好的條件。此外,在各地進行政策協調方面,如果出現困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國際間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談判”模式。這有利於用相互交換政策條件來逐步推進一體化過程中的政策協調一致。

  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雙循環”

  文章指出,網絡與數字經濟為促進國內大循環以及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互聯網天然跨越地理障礙。原本基於地理空間集聚的經濟活動,由於地理鄰近有助於降低成本,容易導致地理鄰近的地區開展合作和經濟循環。然而在網絡和數字空間內,地理距離的重要性大大下降,有助於微觀經濟主體跨越地理界線而進行大循環。比如,在網絡購物過程中,消費者在網絡上訂購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產品,各類商品在統一的網絡平台上相互競爭,不同發貨地點導致的購物體驗差異越來越小;電商大數據甚至可以做到“訂單未到,貨物先行”,根據大數據預測各區域的需求狀況,提前將貨物發送到需求聚集點,使得人們從網上訂購貨物的到貨時間大大縮短,更進一步減少了不同地區購物體驗的差異。這些事實可以說明,電商在零售領域的發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地理市場分割,進而從消費端倒逼打通區域間循環堵點,推動形成大循環。

  另外,國內互聯網平台的品牌效應,也可以幫助一些過去主營出口業務的“代工”企業,迅速獲得在國內的品牌效應,而無須再進行漫長的品牌培育和國內銷售渠道的建立。電商推出的“優選”平台,可以幫助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從而做到靈活地根據國內國外需求狀況調整經營方向。這可以解決很多企業出口轉內銷時面臨最大的渠道問題。鑒於數字經濟的重要意義,建議在對數字經濟進行定義時應該採取“寬口徑”,即把“傳統產業數字化”部分也納入數字經濟研究範疇。因為傳統經濟數字化也很重要,它可以使傳統經濟具備新經濟的性質,也有利於推動經濟的更大部分暢通循環,突破更多的堵點,使“國內大循環”成為一種自發需求推動下的自發秩序。此時相關政策就很可能事半功倍,達到預想的效果。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