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屏東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李昭仁。(中評社 蔣繼平攝) |
中評社屏東1月5日電(記者 蔣繼平)紐約時報報導台灣防疫超水準但還能再撐多久,引發討論。前屏東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李昭仁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認為,討論並非著重在台灣防疫表現,而是提出當疫苗施打完之後,台灣就得面臨解除邊境管制的問題,還有解除邊境管制後能否繼續維持防疫水準,因此,他的解讀是一種善意的提醒,況且邊境管制一年真的很厲害了,不可能一直鎖下去。
李昭仁,1942年生,屏東人,高雄醫學大學畢業。執業50年,曾經擔任過民進黨潘孟安任內的屏東縣衛生局長、屏東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目前在屏東縣迦樂醫療財團法人迦樂醫院看診,主要專長為內科。
新冠肺炎2020席捲全球,《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今年2日刊文指出,台灣疫情控制得宜,是因為嚴格執行隔離政策,但文中也點出,“鎖國”並非長久之計,這篇文章引起熱議。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截至台灣4日上午7時,全球至少184萬1077人死於疫情,至少8498萬5054人確診。
台灣目前累計812例確診,分別為717例境外移入,5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及1例不明。
對於紐時報導在全球遭受痛苦、損失、死亡、大規模失業、經濟重創之際,台灣的處境有如電視影集“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中的平行時空。李昭仁表示,台灣防疫除了歸功於政府防疫,主要還是台灣民眾都會戴口罩,這一點很重要,也是海外比較難理解台灣防疫現況的一點。
李昭仁就有親人定居在美國及北歐,他說,歐美國家確實不習慣戴口罩,半年前還是不戴,這都是定居海外的親友告知的真實情況。他指,台灣因為經過2003年爆發過SARS,加上台灣空氣不好,戴口罩才變成日常生活的習慣,否則早期台灣社會還是有戴口罩等於染上肺結核等疾病的觀念。
他認為,紐時的報導只是在彼此生活環境上比較無法理解台灣真實的情況,但是平心而論,這還是基於善意的提醒,畢竟全球已經開始施打疫苗,許多國家也開始面臨如何與何時放寬邊界管制的問題,這一點台灣也無法避免要開始面對,因此邊境管制就不會一直是唯一的選項。
李昭仁表示,台灣因為是海島型陸地,不像大陸型國家會有邊境問題,台灣自然比較容易進行防疫,而近期雖然英國出現變種的新冠肺炎病毒株,這段時間需要較嚴謹的防疫,民眾也都可以理解與支持。不過病毒出現變種也是可預料的,疫苗仍會有一定程度的效果,這方面就看未來公布的數據而定。
李昭仁認為,台灣經濟畢竟仰賴貿易,去年一整年台灣經濟表現相當好,但不可能一直無止盡的邊境管制,頂多一年計算很厲害了,台灣民眾不太可能忍受封鎖兩年、三年甚至五年,如果經濟開始下滑,民眾就會開始人心惶惶,或者生活不方便也會有情緒產生,譬如海外親人返台過年等等。
李昭仁表示,台灣還是面臨許多挑戰,譬如生產疫苗進度落後、因為案例少對於新冠病毒研究不夠多、除了邊境管制外社區防疫能量夠不夠等等,因此等到疫苗開始施打後,台灣邊境開不開放,就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台灣能否追上世界各國防疫的水準,應該是外媒關注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