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數字經濟是培育新優勢的重要抓手
http://www.crntt.hk   2020-12-20 09:16:33
  中評社北京12月20日電/當前,新一輪數字革命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世界經濟結構。著眼於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數字經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是暢通雙循環、培育新優勢的重要抓手,需要找准著力點不斷深化推進。

  經濟日報發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教授藍慶新文章提出,抓住數字經濟戰略機遇,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當前中國各區域之間的數字化差距較為明顯,數字經濟紅利呈現出城市多、農村少,東部多、中西部少的分配格局。從城鄉差異來看,截至2020年3月,中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6.5%,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為46.2%;從東中西部地區來看,2019年東部地區4G移動寬帶用戶的平均下載速率最高達到24.60Mbit/s,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則分別較東部地區低0.93Mbit/s和1.58Mbit/s。

  因此,需要統籌規劃以5G、互聯網、智能化為代表的數字基建,加強對相對落後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著力縮小區域間網絡基礎設施差距,夯實智能社會的建構基礎;充分利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輻射作用,將數字產業鏈向中西部和東北部延伸,鼓勵形成更多的國內經濟循環和產業合作,強化區域間產業對接;將城市群作為推動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通過優化區域布局、差異定位、錯位發展,實現區域優勢互補;加快數字經濟樣本區、示範區、引領區建設推廣,推動數字經濟發達地區與相對落後地區共建數字化協同平台,提升區域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水平,暢通區域經濟內循環。

  優化產業生態,促進全產業鏈智能化升級。近年來,雖然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但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和應用能力依然不足。數據應用大多僅停留在精准營銷、風險控制等有限場景,難以通過數據分析建模等技術展開生產決策層面的預測和控制。加之不同企業之間數字化發展差異較大,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囿於較低的數據資產積累水平、數據資源應用水平,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較慢。

  因此,需要引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鼓勵企業由“互聯網+”向“智能+”轉型升級;培育數字產業集群,打造一批拓展產業邊界、面向不同場景的新模式與新業態,促進不同產業鏈之間協同發展;完善技術服務、創新孵化等公共服務,打造一批智能製造一體化的新興生產性服務企業,實現數字技術在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生產控制等各個環節的融合;加快構建多層次數字產業鏈,把數字經濟延伸到國內外上下游產業的整合上,促進數字貿易與國內產業發展融合。

  夯實基礎研究,突破“卡脖子”難題。儘管中國數字應用走在前列,但基礎科學研究仍然存在短板,導致部分核心技術和關鍵資源面臨“卡脖子”難題,制約了數字化轉型,也使得企業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缺失了一定的話語權。

  因此,需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鏈安全,整合國家創新資源,強化基礎研究,著力解決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通過自主創新補齊短板;建立需求驅動的協同創新鏈,支持以技術和資本為紐帶組建產學研用聯合體,實現數字技術的協同創新效應;促進創新資源在區域、部門、行業間的優化配置,加快形成標誌性的自主創新成果,築牢內循環的新根基,重構外循環的新平台。

  完善數據監管治理體系,提高數據要素開放共享風控能力。當前,由於部分政府之間、企業之間、企業和政府之間採取的業務框架及系統不同,數據共享面臨權責邊界模糊、監管治理體系不完善等問題。而在數據保護層面,因個人數據概念及界限模糊、數據安全監管體系尚未完全確立,存在用戶信息數據可能被過度采集、使用和洩露的隱患。

  因此,需要完善政府協同,優化政府管理服務模式,推動數據互聯互通,創建高質量政務數據生態和流通體系;優化應用協同,建立統一規範的數據管理制度,加強“政產學研用”合作共享,真正發揮數據的價值;綜合運用技術、法律、行政等手段,制定數字經濟安全制度,在確保國家安全、商業機密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促進政務數據開放共享;推動全球數字治理協作,健全相關的隱私、倫理、法規等制度,制定全球治理規則,促進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更好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