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採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任潔執筆文章文章表示,經過多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目前,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這為接續的減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高質量做好減貧工作,還需要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需要看到,防止脫貧人口返貧、邊緣人口致貧,實現真脫貧、脫真貧,還要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已經取得的成果;接續發力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則需要不斷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未來一段時期,更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並實現其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將是一項重要任務。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對此,我們需遵循系統性原則,多措並舉,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更加注重解決相對貧困、更加注重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更加注重體制機制建設、更加注重凝聚各方力量,確保脫貧攻堅成果的扎實鞏固和拓展提升,為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基礎。
第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更加注重解決相對貧困。以貧困程度為標準進行劃分,貧困可以分為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相對貧困一般是指相比較於別人而言的物質資料占有量的匱乏和消費能力的低下。面向未來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逐步縮小城鄉、區域和農村內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為重要。這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是要著力改變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堅持和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也就是說,解決相對貧困問題要放在整個區域、城鄉平衡發展的大格局中考慮,不能只謀一域。
二是要著力縮小低收入人口同其他群體的發展差距。現實地看,脫貧摘帽地區和群眾實現從“脫貧”到“致富”,仍將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一些地方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緩慢、農村內部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等問題日益凸顯。對此,需採取措施提高農村低收入人口持續增收的能力,包括設立專項財政項目、培育和扶植相關產業、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訓、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等,讓他們的收入增長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三是要著力解決農村低收入人口的民生問題。在實踐中,我們衡量脫貧與否的指標主要是經濟收入指標,但飲水安全、衛生設施、健康保健、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指標同樣重要。更好解決相對貧困,就要關注多重維度的貧困問題,從更為寬廣的視角解決相對貧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第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更加注重提升內生動力。總體而言,致貧原因多種多樣。從宏觀層面上講主要有自然地理位置、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滯後等客觀原因;從微觀層面上講,各戶有各戶的情況,各人有各人的貧因。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扶貧工作的重心和方式都將發生變化。其中尤為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千方百計提升相對貧困地區和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