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4日電/不久前,“二手閑置市場規模將達1萬億元”登上熱搜,折射出閑置經濟在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
從延伸數百英里的美國127長廊,到英國倫敦的波多貝羅市場,再到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巴扎集市,歐美國家交換舊物的“跳蚤市場”早已成為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及遊客青睞的旅遊勝地。
我國舊貨行業雖然源遠流長,但發展緩慢,僅有古董市場、校園書市等較為垂直的實體市集。“賣一麻袋書的錢,只能買得起一個麻袋”“用不完的嬰兒用品,只好等親友有需求再送”……類似的生活場景折射出舊物處理一度遭遇的尷尬。長期以來,出於“要買就買新的”思維慣性,用不上的舊物要是無法送人,要麼攢在家裡,要麼一棄了之。
閑置物品線上交易平台走紅,填補了線下空白,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閑置物品交換,就是要讓物品在成為垃圾前再次流動起來,延長生命周期。在這個意義上,如果垃圾回收再利用是“尋找放錯地方的資源”,閑置物品交換則是“讓資源一開始就不放錯”。
對於現代人而言,“買買買”的消費熱情和“斷舍離”的生活哲學存在必然張力,而閑置物品交易正是彌合這一矛盾的可行辦法。以年輕人為代表,他們在嘗鮮消費中不斷體驗潮流,在更新換代時轉售舊物,買與賣的需求持續旺盛,消費觀念展現出“喜新而不厭舊”的可喜變化。對於生活必需品而言,不必苛求買新用新,好用上手即可;對於那些高體驗性、強符號性的奢侈品,通過交換也能完成“體驗”,豈不美哉?這種注重品質且經濟環保的生活方式,成為消費理念升級的表征。
攪動閑置經濟一池春水的,是買賣雙方在交易中的互利共贏、兩全其美。一邊為了物品不砸在手裡而及時處理,一邊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撿漏,共同推動有買有賣的良性循環。減少浪費不只在食物領域,在吃穿用度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借助閑置交易實現物品利用最大化、綠色化。另一方面,閑置經濟在做“減法”的同時做“加法”。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面,讓庫存變供給、將浪費變消費,可以實現人們所說的“雙重價值創造”。
當然,總體而言,傳統跳蚤市場有地域、物品種類限制,也有交易環節的不透明。互聯網平台的參與,為跳蚤市場插上了翅膀。尤其是C2C交易中“多對多”的去中心化互動方式,形成了覆蓋面廣的貨物渠道與消費群體,強大的數據能力幫助供需精准匹配並形成垂直的群組,通暢的線上溝通確保貨物情況更加透明……相關平台立足打破信息、偏好、資源的不匹配,最終使得二手物品交易平台超過了任何一個線下的跳蚤市場,撐起了千億量級的產品交換和上億量級的人員參與。
閑置經濟是共享經濟,更應該是信用經濟。一旦誠信的堤壩遭到腐蝕,勢必會抬高交易門檻、惡化交易環境,進而出現劣品驅逐良品的“檸檬市場”現象。如何應對賣家以次充好、胡亂定價、缺乏售後、刷贊互評等問題?平台方要當好“市場管理員”,壓實監管責任、加強懲戒力度,做好提升信任的第一責任人。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田蔔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