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核心是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實現良性循環。 |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秘書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汪克強文章稱,這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新高度、從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必然要求。
文章指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要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作為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我們必須把創新發展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石上。既要通過提升中國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身的自立自強,更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強來支撐和保障中國產業和經濟、國家和民族的自立自強。
人類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表明,基礎研究是創新之源。基礎研究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科技自立自強就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過去5年,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科技實力穩步提升。但也要看到,目前中國的科技創新實力與“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目前制約中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最大瓶頸,就是基礎研究薄弱、原創能力較為缺乏。面向未來,我們必須把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作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路徑,持續加大投入,優化投入結構,健全多元化支持機制。還要看到,基礎研究具有不確定性,對此要區分科學與技術,不能把發展技術的思路、管理技術創新的方式直接搬過來用於組織開展基礎研究,需創造良好環境,提供精准且穩定的支持,鼓勵優秀人才挑戰科學難題、潛心基礎研究。
文章認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是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目前中國創新體系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創新體系各單元的功能定位不清、協同效能不高。一些科研院所、大學及企業對自身功能定位認識模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造成低水平重複、同質化競爭、碎片化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在熱點領域盲目跟風加大科技投入,造成無序發展和資源浪費。對此,需在頂層設計上合理界定各類創新主體的功能定位,引導各創新單元聚焦主責主業,構建主體多元、定位明晰、有序合作、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
還要看到,沒有強大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就難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要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著力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和創新型企業,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具體工作中,要遵循科學規律,注重依托現有優勢創新單元,持續支持,久久為功;要堅持以人為本,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高標準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要持續優化制度和政策環境,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治理體系,加強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潛心致研的良好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