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9日在上海市外高橋港區拍攝的準備出口歐洲的特斯拉Model 3。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11月3日電/今年四五月份,印度媒體盛傳有千家美國企業因疫情考慮從中國遷往印度。但截至目前,真正進入印度的企業少之又少。分析人士認為,主要原因包括當地普遍存在的某些非經濟和治理因素。
香港“亞洲時報”在綫11月2日載文《為什麼制造商沒有從中國湧向印度?》,文章說,首先,在印度做生意,法律手續冗長,比在中國煩瑣得多。世行說在印度注册一家公司需要18天,而在華只需9天。其次,在印度,獲得制造業所需的土地、水和電力等基本設施不容易。例如,通電需8天到3周。此外,印度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網等比中國薄弱,且效率低。海港和機場的貨運效率也不如中國。政治和政策穩定性也很重要。印度的稅制不斷變化,稅率也明顯高於中國。最後,企業離開印度比進入印度更複雜。印度曾試圖改善這種狀況,但力度不够,程序依然繁雜。
許多商業專家認為,上述非經濟因素決定了美國公司不來印度。但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決定因素更多是經濟方面的。
首先,印度是貨幣波動較小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但相比中國,其波動幅度還是太大。這極大增加了商業風險。穩定的貨幣能降低風險,增加公司的投資、銷售、利潤和品牌價值。另一因素是市場需求。印度有8億人是貧困、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者,這些人不會成為美企的昂貴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者。
外國公司不會因某個國家人口多就進入,關鍵是當地有足够的購買力來消費產品。中國既是生產國也是消費國,擁有約8億中高收入人群。最小的風險吸引最大的投資。退出中國的公司不會遷往印度,因為這涉及更高經濟風險。所以,期望美國公司離開中國市場奔向印度,是愚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