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商家又回來了!市場監管總局10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日均新設市場主體6.7萬戶,日均淨增3.9萬戶;日均新設企業2.2萬戶,日均淨增1.2萬戶。
記者注意到,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日均新設企業為1.99萬戶。也就是說,雖然有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我國日均新設企業的數量同比依然增加了2100戶。
企業被稱為國民經濟的“細胞”。新設企業數量大幅增加且結構不斷優化,說明中國經濟已經實現“細胞”級別的底層修復。
“市場主體回暖的情況超過預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這說明近幾年深化“放管服”的一系列改革,包括疫情期間的常態化疫情防控、支持復工復產的措施起到了保市場主體的作用,激發了整個社會的創新活力。
經濟整體回暖是基礎
“市場主體的回暖是經濟回暖的微觀體現。”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胡麒牧認為,最近披露的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達到了4.9%,從前三季度的趨勢來看,我國經濟在一季度觸底後呈現出明顯的復甦趨勢。經濟整體回暖,是市場主體數量顯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胡麒牧表示,成績首先得益於國內疫情在短期內得到有效防控,為全面復工復產和經濟持續復甦提供了有利的環境,避免了復工時好時壞、疫情不斷反覆的情況出現。其次,我國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各種經濟政策的出台和調整指明了方向。此外,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功不可沒。一方面,數字技術的運用讓一些產品和服務突破了時空限制,讓疫情常態化防控下的中小微企業依然可以實現正常運轉;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的“平台化”“共享化”等特征降低了中小微企業的運營成本,激發了微觀主體的活力。
系列改革激發活力
盤和林表示,疫情後我國陸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市場主體回暖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
比如,今年2月,在復工復產的關鍵時刻,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藥監局、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發布《支持復工復產十條》,進一步壓減登記註冊環節、時間和成本,對生產防疫用品的企業登記註冊實行特事特辦;對於疫情期間出現的新產業新業態,及時調整經營範圍標準。
又比如,財政部、人社部等多個部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多措並舉全面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費共減免9107億元,緩繳616億元,降低費率減收2322億元,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850億元,支出就業補貼638億元,累計讓企業直接受益超過1.3萬億元。
一系列改革舉措扎實推進,極大激發了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設市場主體1845.0萬戶,同比增長3.3%,較前8個月0.7%的增速提升2.6個百分點。其中,新設企業589.8萬戶,新設個體工商戶1242.6萬戶,新設農民專業合作社12.6萬戶。截至9月末,全國登記在册市場主體1.34億戶,較去年底增長9.0%。
消費穩了 創新強了
“從新設市場主體的類型來看,個體工商戶的新增數量最多,而個體工商戶有兩個特點,一是規模小,屬於小微企業;二是多為與居民消費相關的行業,比如餐飲、社區小店、網店等。”胡麒牧認為,這一方面說明我們對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起到明顯作用,經濟循環的末梢在逐步恢復;另一方面說明消費在經濟增長中必將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疫情以來,一些新興產業逆勢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企業增長顯著。高技術服務業中的檢驗檢測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增幅較大,分別達45.0%、30.0%、15.5%。高新技術企業的增長反映出我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明顯,創新驅動增長能力在不斷增強。
今年新設企業的產業結構和布局也發生轉變。前9個月,一二三產業新設企業同比分別增長35.8%、13.5%和5.7%。胡麒牧分析,第一產業增速遠高於二三產業,這反映出了兩個事實,一是我們的扶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很多貧困戶有了造血功能;二是電商扶貧、直播帶貨等新模式幫助農戶能夠直接連接到消費終端。
雖然市場主體回暖趨勢明顯,但盤和林提醒,目前阻礙企業發展的制度性成本依然較高,住宿和餐飲業等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還需要持續精准落實各項優惠政策。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