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6日電/10月18日,以色列與巴林簽署聯合公報,正式建立全面外交關係。至此,以色列已與兩個海灣阿拉伯國家(阿聯酋、巴林)建立外交關係,並與4個阿拉伯國家(埃及、約旦、阿聯酋、巴林)達成和平協議。長期以來,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由於巴以問題一直處於對立狀態。然而,最近雙方頻頻走近,這種看似突變的舉動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實際上,冷戰結束後,一些阿拉伯國家便有意推動與以色列的私下和解並發展非正式關係。近年來這種趨勢有所加強,例如阿曼和蘇丹,這兩個國家的官員與以色列總理頻繁會晤。鑒於後果難料,它們並不願公開這種非正式交往,但已釋放出明顯緩和信號。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為何走近?
首先,簡單而直接的原因指向伊朗。沙特、埃及等阿拉伯大國更傾向於將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勢力範圍和發展核武器的嘗試視為更緊迫的威脅,而以色列也有同感。伊朗因素一定程度上轉移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敵意和猜疑。可以說,雙方對地區安全的理解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是它們走近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阿拉伯世界的裂痕不斷擴大,已無法聚焦阿以議題。近年來,阿拉伯世界內部矛盾更加公開化,卡塔爾因堅持與伊朗發展關係和被懷疑資助“穆兄會”,遭到沙特、埃及等國孤立制裁,一些阿拉伯國家甚至不惜與其斷交。可以說,阿拉伯世界內部的分裂削弱了它們解決阿以問題的集體努力和討價還價的能力,巴勒斯坦的訴求在此過程中被邊緣化。此外,近年來,相關國家優先投入資源和精力應對地區騷亂和恐怖主義,相對而言,阿以議題顯得沒那麼重要。
再次,更複雜的原因在於特朗普政府的推動和阿以雙方的配合。特朗普政府對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沒有太大興趣,他不顧後果地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已表明其在該問題上的鮮明立場。他更關心的是撮合海灣盟友與以色列的和解乃至建交,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中東版北約”,實現對伊朗的戰略包圍,增強在海灣地區的行動能力。此外,特朗普還試圖通過推動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和解彰顯他的能力和外交勝利,以提振選情。
當然,達成這一目標還需要以色列和沙特等國暗中配合。儘管沙特表示不會在阿以和平倡議框架之外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但外界普遍認為,沙特在這一事件中扮演默許和試探角色,以便在後續沙以建交進程中保持政策靈活性和風險規避空間。以色列則採取暫時妥協態度,承諾不主動擴大對巴勒斯坦的軍事行動。
可以預見,當阿聯酋、巴林與以色列開啟“試水”外交關係而沒有遭到過度反抗與報復,更多的阿拉伯國家在未來的政策選擇中將追隨這一步伐,包括積極性較高的阿曼、薩勒曼王儲掌權的沙特、從美國“支恐”名單移除的蘇丹、科威特、阿爾及利亞等。
來源:中國國防報 |